![]() |
☰ |
前几天的一个下午,有辆车停在了东院区停车场,一直打着双闪。正在值班的车场管理人员刘春志见状,立即走了过去,发现有位女士表现出很不舒服的样子。根据经验,他判断该女士可能是低血糖症状,于是急忙拿来矿泉水、巧克力。该女士吃完后,刘春志见其症状明显好转,便悄悄地离开了,此后他也没对任何人说起这件事。
该女士多次寻找帮助她的这位车场管理人员,却一直没有找到,便拨打了政务服务热线,对他和烟台山医院表示感谢。热心助人的刘春志表示“这只是自己职责所在”。
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方与患者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真诚沟通、密切配合的情境与状态。全面建设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一所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和谐的医患关系,离不开一流的医疗服务质量,离不开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和医疗事故防范意识,离不开医务人员医患沟通的能力和技巧。
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尊重患者,切实了解患者的需求和心理。俗话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只有真正了解患者的实际需求,走进患者的内心深处,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才能更好的与患者同频共振,不仅能有效提升患者满意度,避免投诉,还容易引起患者的共鸣,感动对方。现代医学发展,正在向治疗方案多样化转变,患者的“知情同意权”也已向“知情选择权”转变。目前已进入医患共同医疗的时代,其特征是以具有人的尊严的患者为中心。患者需要比以往更多和更清楚地了解病情,而医者应该更加敬畏生命,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尽可能向患者充分交代病情,包括疾病的种类,目前疾病所处的阶段,治疗的目的和可能达到的效果、副作用以及愈后等等。只有医务工作者把患者看成与医生平等的人,尊重患者、关心患者,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耐心、专心和关心地倾听患者的诉述,真正把握患者的实际需求,避免患者的不愉快体验,消除患者的各种顾虑或疑惑,得到患者的理解与合作,积极参与医疗过程,产生医患之间相互信任的互动关系,才能建立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才能使患者积极支持、配合诊疗工作,更好、更快、更全面地实现康复,才能推动医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换位思考,给予更多的包容与理解。俗话说:“将心比心,方得人心。”只有以我心换你心,加强沟通,互相理解,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才有可能获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认同和支持。良言一句三冬暖,很多时候,被表扬与被投诉可能就在于一句话、一念间、一件事。管理员刘班长的一瓶水,迅速拉近了和患者的距离;面对疾病缠身的慢性病患者,医生护士的耐心关心贴心获得了患者的好感;面对患者的一次次问询,医务人员耐心解答赢得了患者的认同。古罗马哲人曾经说过:“医者给病人的,首先是心,然后才是药。”和纯粹的看病诊疗等专业技术相比,很多时候还需要医者是艺术家,不仅具有精湛的技术,更需要真挚的感情。内心是否怀有医者仁心的善念,是否有愿意帮助患者的意识,是否能切身感受到患者疾苦,是否对自己的事业有热心等,是建立和维护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前提。
郭冬临、牛莉等表演的春晚小品《一句话的事儿》,其中有一段经典台词:“一句话能成事儿,一句话能坏事儿,一句话能产生一个和谐的社会。”如果套用在医患关系上,那就是 “一句话能成事儿,一句话能坏事儿,一句话也就能产生一个和谐的医患关系”。医患关系也许就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