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是无止境的”——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曲曰池事迹报告
2013-10-31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汇报的题目是“好是无止境的”。
我 叫曲曰池,今年77岁,是烟台山医院的一名退休医生。退休前,我是医院骨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荣获了“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山东省劳动模范”、“烟台市 劳动模范”、“烟台市优秀共产党员”、“烟台市十大医界名人”等多项荣誉称号。大家可能不知道,实际上,我只有初中学历,而能取得以上成绩,我的唯一体 会,那就是坚持不断地学习、反复地实践,把自己的一生交给治病救人的医疗工作。
“我的医疗工作,起步于练习生”
1952 年我初中毕业,抱着“给人看病的工作挺好”的单纯想法,经老师推荐,来烟台市立二院工作,就是现在的烟台山医院。我从未学习过医学知识,一进医院,首先是 做练习生,跟着老师学习基本的医学常识和操作。医院组织新职工上夜校,专门辅导我们医学知识,教给我们技术规范。为了学好知识,我一次也不敢落下,每次都 早早去听课,认真做好笔记。不懂的地方,赶快问老师,老师怎么做,我紧盯着看,模仿着操作,争取早一点学会、学懂。练习生期间主要在外科门诊工作学习,慢 慢地学会了量血压、换药、打针,尤其学会了静脉输液后,让我兴奋了好几天,因为我又掌握了一门新技术。为了学到更多的技术,我不怕脏、不怕累,别人不愿干 的活,洗敷料、打扫卫生等,我都抢着干,大夫、护士也愿意教给我技术,两三年后,我已经掌握了一些比如脓包切开、伤口清创缝合等简单的小手术。
57 年,医院安排我到山东省立中医院进修外科痔瘘治疗手术。对这次外出进修学习,我非常珍惜。为了尽快、尽早能学到、学会专业技术,我主动帮着进修科室的大夫 护士干活,打扫卫生,清洗器械,协助大夫做术前准备,帮着稳定病人情绪,大夫和护士被我勤快、好学的精神感动,对我提出的问题都热情解答,对不懂的操作, 反复教给我,这让我很快就学会了痔瘘手术的技巧,而且结合自己的体会,我还对手术操作中的探查伤口及切口大的用线结扎技术提出了改进建议,带教医生对我的 改进也非常赞同。三个月进修结束,省立中医院给了很高的评价。回单位后,我马上开展痔瘘手术治疗,给很多病人解决了多年不愈的肛瘘疾病,病人身上再也没有 了刺鼻的粪便臭味,非常受欢迎。
“只有不断地学习、反复地实践,才能做好骨科手术”
62 年,医院决定发展骨科,骨科从外科完全独立出来。骨科没独立之前,骨结核病、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患者比较多,因为限于治疗水平,很多病人多年也不能治愈,非 常痛苦。看着得了骨结核的病人不断从身上流出黄色的脓液,一年甚至好几年好不了,我心里真替病人难过。骨科一独立,我就申请到骨科工作,一心想学习骨科的 治疗技术,给病人治好病。因为我不是医学专业科班出身,手上没有教科书。为了学好骨科技术、做好手术,我必须要先清楚相关的解剖位置。我向有教科书的同事 借书看,为了记得住,并能随时翻阅,我把书上的解剖图谱一笔一划地描下来。当时纸也比较紧张,我就把用过的旧纸订成小册子,写在反面。有的纸比较厚,看不 清另一面要描画的图谱,我就把两张纸放在玻璃板上,底下用电灯照亮,映上来的光帮我更清楚地描画解剖图。从62年开始,我开始抄写教科书,记录手术记录, 描画解剖图谱,抄录讲义等等,看到自己感兴趣,对自己工作有启发、有帮助的内容,赶紧抄下来,这一抄就是47年,一直坚持到现在。47年的日积月累,我抄 了好几个大纸箱子的笔记,摞起来比我还要高,累计抄了100多万字的笔记,描了近1万幅骨科解剖图谱。尽管后来买教科书比较容易了,可我还是经常抄写、描 画,抄一遍,学得印象更深刻,描一遍,感觉解剖的部位更清晰。就是现在,我还经常拿出以前抄写的笔记、图谱翻一翻,和现在的对比对比,有什么变化,这让我 记得更准确。
我自己知道底子薄、基础差,所以格外地注意学习。住集体宿舍的时候,每天早晨4点就起床,先看会书,看看自己手抄的笔记,多学一点知识。冬天天冷,早晨起来 就先干会活,打扫卫生,跑跑步,身上暖和了再看书,每天我都至少保证4个小时的额外学习时间。骨科独立不长时间,科里同事进修学习带回来两本讲义,一本是 关于手术治疗骨结核病的,一本是介绍儿麻后遗症矫形的。当时,烟台得这两种病的人比较多,治疗效果不是很好。一看到这两本讲义,我赶紧和同事商量,借过来 先学习学习,最主要的是,我要把这两本讲义全抄下来。因为大家都想学习,这两本讲义,我边抄边描,陆陆续续半年多才完成。这个时候手里已经有了不少骨科的 专业性材料。对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我可以向任何一个知道的人请教,有时候同事也不明白,我就直接写信求教北京、上海大医院的专家。在学习了骨结核疾病手 术治疗办法后,有不少不明白的地方,我直接写信给开展这项新技术的天津市人民医院骨科,一般十天半个月,我就能收到对方的回信,解释我的疑难问题,提高了 我的技术水平。为了准确地使用抗结核药物,我又多次到烟台市肺科医院请教,当时肺科医院有一位李於平大夫,是我院李伯南大夫的女儿,我多次向她请教,掌握 了药品、药量、药效后,我给很多骨结核病人开展了手术清除病灶加抗结核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很多一直没治好的骨结核病人经过联合治疗后,一年左右就能痊 愈。在当时,已经达到了最好的治疗效果,颈椎、胸椎、腰椎结核,髋关节结核,膝关节结核等骨结核病,都能得到很好的治疗。东北地区的病人知道消息后,也到 我们医院来治疗,效果也非常好,病人很满意。
骨科手术,尤其是关节手术,对切口、暴露要求比较严格。手术是一门实践科学,仅靠理论知识远远不够。所以,我在抄书描图的同时,注意收集人体标本。刚开始的 时候,医院没有标本室,经过争取,我搞到一个大水缸,灌满了福尔马林液体,用于盛放收集的标本。征得舍友同意,我把大水缸放在宿舍里,借来一个长条桌当做 解剖台。对照着解剖图谱,我一点一点学习解剖,更直观了解人体结构。尤其是手术前,我都要先在标本上做一遍手术,分析用什么样的方法、入路最合适,对手术 做到了心中有数。盛放标本的大水缸在宿舍里放了好几年,后来标本多了,放不下了。又和医院争取了一间小房,建起了标本池。大水缸、长条桌都从宿舍搬到了标 本室里,方便了医院手术科室一起学习研究。因为我能准确把握骨关节的解剖部位,直到现在,我在给病人打封闭针的时候,都是一针见效,打封闭,也成了我的一 项绝活。
76 年,我到北京朝阳医院进修骨科一年。在进修期间,我时刻不忘抄骨科主任的讲义,抄手术记录,描画手术图谱,一年时间里,我一次也没回烟台,仅在朝阳医院就 抄了5本笔记的讲义材料。到北京学习没多久,就听说了北京积水潭医院组织骨科医师进修班,名额非常有限,每个省只有2-3个。学习班利用晚上时间,每周组 织2次学习培训。知道消息后,我每次都坐1个小时的公交车从朝阳医院到积水潭医院,去听课学习,一年下来,我又记了2大本学习笔记,让我获益匪浅,尤其是 骨科矫形手术方面,更是学到了很多新技术新方法。回医院后,我利用所学,开展了一系列儿麻后遗症矫形手术,效果都很不错,在烟台,乃至山东省内都小有名 气。也正是这样,八十年代初,我接到了国家残联通知,由烟台借调到云南昆明,在云南省建筑公司医院为当地儿麻后遗症患者进行矫形手术。一个多月的时间里, 成功完成了医院收治的全部患者,每一例手术都让患者和家属非常满意。
我在北京进修期间,北京友谊医院已经开展人工关节置换。因为当时国内还没有专门制作人工关节的医疗器械厂,友谊医院请专人制作假体。我当时就想学会这个技 术,回烟台后也打算开展这个项目。人工关节不卖买,我就想办法向制作假体的工程师请教学习,工程师很佩服我的好学劲头,手把手教我怎么制作人工关节,还把 他用的制作材料给我一些。现在翻看笔记本,还清楚地记载着人工关节的制作步骤、方法、材料等。进修结束回医院,我马上和骨科负责人商量,自己制作人工关 节,给急需的病人开展人工关节置换手术,这也开启了烟台市人工关节置换的先河。我还记得我做的第一例关节置换手术,病人慢慢下地行走的时候,病人满脸兴奋 看着我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兴奋,我又掌握了一项最新的骨科技术。八十年代,我已经在烟台率先开展了人工股骨头置换、半膝关节、半肘关节置换等多项骨关节置 换,在当时,为很多病人解除了痛苦。
后 来,我担任了骨科和后来成立的骨一科的主任,当时,一批年轻的骨科大夫跟着我做实习医生,现在他们也都成了专家,其中就有烟台山医院张树栋院长,烟台中医 院刘云鹏院长,而骨科也日益发展壮大,由一个科室发展成了4个科室,变成了烟台市的重点学科,为进一步发展建成山东省首批A级特色专科奠定了基础。
“我的一生,要交给党来安排”
92 年我退休了,退休前后,陆续有六七家医院联系我,高薪聘请我到他们医院工作。医院则希望我继续留下来工作。说实话,我从一名练习生、护理员起步,是医院和 组织培养了我,安排我参加了培训班学习,外出进修,又给了我很高的荣誉,虽然退休了,但我不能退岗,而且早在几十年前,我就决定了,是党组织培养了我,我 的一生要交给党来安排,只有医院需要我,我绝不会离开。
92 年退休后,我就接受医院返聘,继续留在单位工作,到现在已经17年了。在99年以前,我刚退休,身体好,仍然管病床,做手术。不管病人什么身份,只要找我 看病,我都一视同仁,热情接待,从不摆架子,难为人。对年轻的大夫,我也从不藏私,我把自己会的技术全都交给他们,注意锻炼青年医生的能力,放手不放眼, 经常给年轻大夫打个下手,长个眼。
做手术、管病床,责任心非常重要。记得有一次,我收治了一个骨折的病人,病情比较严重,上午做了手术,下午一般情况还行,下班回家以后,我还是不放心,晚上 8点多了我又骑自行车到医院看看,确保病人没有问题,又嘱咐夜班大夫、护士注意病人病情变化,有事马上给我打电话,10点了我又骑车子回家。
后 来,年纪大了,体力、精力不如从前了,科里照顾我不让我管病床了,做手术也主要是当助手。但我仍然坚持每周上五天班,坚持带教年轻大夫,完成每周四一天的 门诊工作。即便是现在,我也始终坚持每天学一点,经常记一点。2008年医院上了信息化系统,诊疗工作方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必须要学会使用计算机,才 能做一个合格的大夫。为了跟上全院的步伐,76岁的我也靠在微机室,有空就学、就练,一点一点的,从最基础的学起,坚持天天学会一点,逐步掌握计算机使 用。现在已经掌握了医生使用的信息系统,能看门诊,开电子处方、电子检查单、诊治病人等。学习是不分年龄的,学习是不能停下的,因为,好是无止境的。
我的汇报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