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74岁的张奶奶从术后监护仪上看到自己的心脏超声报告时,这个被胸闷憋喘及反复晕厥折磨了4年的老人终于露出了笑容——报告显示,她重度狭窄的主动脉瓣已恢复正常功能,曾经高达45mmHg的跨瓣压差降至10mmHg以下。就在她手术的第二天,另一位同龄患者王奶奶也在同样的手术台上重获“心”生。我院东院心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团队在48小时内连续完成两例高难度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用技术与协作改写了两位高龄重症患者的命运。
两位患者的就诊经历如出一辙:近年来反复出现的胸闷憋喘,在近期骤然加重,稍一活动便呼吸困难,夜间无法平卧,双下肢水肿如同绑了沙袋。入院检查的一组数据让医护团队揪心不已:主动脉瓣收缩期前向流速突破400cm/s,脑钠肽指标超过20000pg/mL——这意味着她们的心脏已超负荷运转,属于急性左心衰竭(NYHA IV级),随时可能因心脏泵血中断危及生命。
“主动脉瓣就像心脏的‘主阀门’,重度狭窄时,心脏每收缩一次都要克服巨大阻力,长期下去必然导致心衰。”东院心内科重症监护病房负责人、心导管室主任李强解释道,“这类患者一旦出现心衰,5年内死亡率超过50%,而两位老人还合并冠心病支架术后病史,外科开胸手术风险堪称‘高危中的高危’。”
面对高龄+多病+重症的三重挑战,一场特殊的多学科会诊(MDT)在东院心内科会议室紧急召开。心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心导管室、血管外科、麻醉科、影像科、超声医学科的专家围坐在一起,对着患者的影像资料展开分析讨论,影像科通过三维重建技术精准测量主动脉瓣环内径、冠脉开口高度;血管外科反复评估股动脉通路条件,避免术中出现血管撕裂等致命并发症;麻醉科制定循环保护方案,确保全麻状态下血压波动不超过基础值的20%;超声科提前模拟术中经食道超声的监测角度,确保能实时捕捉瓣膜功能变化。
“就像拆弹前要排查每一根引线,TAVR手术的安全取决于对细节的极致把控。”李强说。术前3天,团队给予患者药物治疗改善心功能,调整治疗方案精准平衡抗凝与出血风险——这一系列预处理,让原本徘徊在手术禁忌边缘的患者,终于达到了手术耐受标准。
7月14日8时,第一台手术开始。与传统的开胸手术不同,TAVR手术仅需在患者大腿根部开一个3毫米的穿刺口,通过导管将压缩的人工瓣膜送达主动脉瓣位置。但看似简单的操作,每一步都是在跳动的心脏上绣花:心导管室团队启动标准化流程,术中监护仪实时显示血压、心率等18项指标,为手术团队提供生命“导航”;麻醉科医生全程微调血管活性药物,让患者的血压稳定在100/60mmHg左右;李强操控导管穿过狭窄的瓣膜口,在经食道超声的实时引导下,精准释放人工瓣膜——当超声提示“瓣膜展开良好,无瓣周漏”时,手术室里的医护人员都松了一口气。
从穿刺到缝合,首例手术耗时52分钟;24小时后,第二例手术同样在精准协作中顺利完成。两位患者术后次日的心脏超声报告均传来捷报:不仅主动脉瓣狭窄完全消失,因狭窄继发的肺动脉高压、二尖瓣关闭不全也同步缓解,心功能从术前的IV级改善至II级。
自2018年我院开展首例TAVR手术以来,这种团队协作模式已形成从术前评估到术后康复的全链条标准化体系。此次48小时内连续手术的成功,更印证了这一模式的韧性——当第一台手术的医护人员刚结束12小时高强度工作,第二台手术的团队已提前2小时到位,接力完成术前准备。患者面临高风险手术,术前心情持续高度紧张,无法入眠,CCU医护团队采取心理疏导、叙事护理模式,给患者以家人式关怀,与其建立充分信任关系,以优质护理服务理念为患者围术期全程保驾护航。术后东院心内科重症医护团队严密观察,精细护理,两位老人病情逐渐好转。出院前一天,两位老人已经能在护士和家属的搀扶下走到病房窗前,曾经连翻身都喘的老人,如今能连续行走50米。出院后患者家属为团队送来锦旗表达感激。
作为微创治疗高危主动脉瓣狭窄的“利器”,TAVR手术正让越来越多的患者摆脱开胸手术的恐惧。而连续手术的成功,更标志着我院在重症瓣膜病救治领域已迈入高效化、精准化、规模化的新阶段。未来,这支多学科团队将继续精进技术、加强协作,为更多心脏“阀门”故障的患者打开通往新生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