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院新闻医院新闻
多学科接力成就生命奇迹 73岁心源性猝死患者重获“心”生
2025-08-20 来源:东院心内科重症监护病房 张如意

近日,我院东院多学科团队紧密协作,通过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成功将一名73岁心源性猝死患者从生死线上拉回,用专业与温度诠释了生命至上的医者担当。

6月24日,该患者因突发意识丧失紧急入院。入院时,老人已陷入昏迷,呼吸心跳停止,颈动脉搏动消失。检查数据显示乳酸高达7.3mmol/L(提示严重酸中毒),肌钙蛋白I飙升至18.28ng/mL(确诊急性心肌梗死),BNP突破20714pg/mL(心衰危重),且已无尿,合并肝、肾、凝血等多器官功能障碍。

“患者有多年高血压、糖尿病史且控制不佳,身体基础差,病情复杂度和危急程度都极高,每一分每一秒的延误,都可能意味着永远失去挽回生命的机会。”参与抢救的医生回忆道。

早在院前急救阶段,急诊团队已展开持续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并果断实施3次电除颤,成功帮助患者恢复自主心律——这关键的“黄金5分钟”,为后续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

转入医院后,东院重症医学科迅速接力:机械通气维持氧合,血管活性药物稳定循环,精准纠正电解质紊乱,同时针对性抗感染治疗泌尿道感染。6月26日,患者突发室颤,团队再次紧急电除颤,结合心内科会诊的精准用药,成功控制病情。至7月1日,患者已逐渐恢复自主意识与呼吸,顺利拔除气管插管。

由于患者冠脉CTA提示三支病变(即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左冠状动脉回旋支都发生比较严重的病变),心源性猝死风险极高,且合并心功能、肾功能不全,手术难度陡增。东院心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接过“接力棒”,李强主任医师牵头多学科会诊,直面“出血与血栓”“肾损伤与造影需求”的矛盾。

“这位患者的情况太特殊了,心源性猝死合并多器官衰竭,就像在‘雷区’里走路,每一步都得算准。”李强坦言,当时团队面临的核心难题是“平衡”——既要尽早开通阻塞血管,避免再次心脏骤停;又要严防造影剂对本就衰竭的肾脏造成二次打击,还要警惕抗凝药物可能引发的出血风险。

“我们反复进行了两次多学科会诊,最终定下分步走策略:术前用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先把肾功能稳住,肌酐从900多降到200左右,同时调整抗血小板药物剂量,在预防血栓和避免出血间找最优解;针对缺血缺氧性脑病,用营养神经药物和脑保护措施帮患者清醒过来,确保能配合手术。”李强说,整个过程就像走钢丝,多学科团队每天盯着各项指标微调方案,“肾内科帮我们算液体量,重症科监护呼吸循环,康复科提前评估神经功能,缺了任何一环都不行。”

李强带领团队为患者实施冠脉介入治疗.jpg
 

李强带领团队为患者实施冠脉介入治疗。

7月14日,在患者状态最佳时,团队果断实施介入治疗:优先快速处理“犯罪血管”降低猝死风险,术后持续水化治疗并备有床旁CRRT,患者肾功能未受造影剂影响,肌酐持续下降,心功能显著改善(LVEF从45%提升至52%)。

之后,在东院心内科重症医疗团队的科学治疗及护理团队的严密护理下,患者已能床边活动且无不适,虽苏醒后曾有失语及四肢肌力降低,但经康复科介入,生活已可部分自理。如今患者已好转出院,进入康复治疗阶段。后续,团队将为其择期处理残余血管病变,心内、肾内、康复医学科多门诊也将定期随访,持续守护健康。

“救治不只是‘救回来’,更要让患者‘活得好’。”李强表示,面对复杂病情,既要靠精准的技术平衡(如出血与血栓的个体化把控),更要靠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从急救、治疗到康复随访,从生理支持到人文关怀,方能为患者赢得更有质量的未来。

这场跨越多科室的生命接力,展现了我院危急重症救治的硬实力,更体现了多学科密切配合的默契和力量。每个科室如同“生命拼图”的一角,共同拼出完整的救治闭环,成为了守护生命的最强底气。

医院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