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宝宝零食,很多家长对它是又爱又恨、褒贬不一。2—5岁的学龄前宝宝和小学阶段的小朋友往往是零食消费的主要群体。不恰当的零食会干扰孩子的胃肠道消化和口腔卫生,但另一方面,作为活泼好动、生长发育及代谢活跃、能量消耗大的幼童、学龄儿童群体甚至进入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在三顿正餐之外增加两至三次健康适宜的加餐,则是孩子营养热能供应的一重合理保障。引导孩子合理选择健康零食作为正餐的补充,对维持充足、均衡的营养摄入有积极意义。
宝宝零食如何选择?2018年由中国营养学会编写出版的《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指南》给出了科学建议:
1.吃好正餐,适宜加餐,少量零食。早、中、晚三餐是规律饮食的重要基础,从小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和科学饮食规律,对促进生长发育至关重要。但学龄前儿童胃容量小、一次进食有限,同时兼有活泼好动、生长发育代谢活跃的特点,每日仅三顿正餐往往难以满足全部能量和营养需求,因此在早餐与正餐之间、午餐与晚餐之间给予两次加餐,可以有效弥补正餐的热量与营养不足。按照营养均衡的原则,建议选择从正餐中摄取不足的食物作为加餐零食,吃零食的时间不要距离正餐太近,最好间隔1.5—2小时。
2.零食优选奶类、水果和适宜的坚果。新鲜水果不但口感好,还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因子,但水果的总量不必过大,一般在250g以内即可。
奶类食品能够提供优质蛋白质、钙元素、维生素B2。奶类中的乳糖能促进钙、铁、锌等矿物质的吸收。幼儿每天应摄入相当于300—500ml牛奶的奶制品。
坚果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E和B族维生素。但进食坚果对于3岁以下幼童存在安全隐患,更适合3—4岁以上儿童。
3.少吃高盐、高糖、高脂肪零食。为宝宝选择零食应注意查看配料表,尽先选择配料简单、天然原材料居多的食品。尽量回避高盐、高糖、高脂肪食品。
4.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含糖饮料是指制作过程中认为添加糖分的饮品,包括碳酸饮料、果蔬汁饮料、运动饮料等等。如果过多饮用含糖饮料容易引起儿童偏食、挑食、摄入过多的能量,增加龋齿、肥胖、高血压、脂肪肝和糖尿病等发病风险。
5.零食应新鲜、多样、易消化、营养卫生。最好选择多种类天然新鲜食物作为零食,同时考虑学龄前儿童的生理特点,注意易消化和营养卫生。比如水果加工制品,如果汁、果脯等,这几类加工食品较之天然水果增加了含糖量,损失了维生素C、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
6.安静进食,谨防呛堵。选择零食时要注意食物的形状,对于大小、硬度和形状等容易引起孩子呛堵的零食,要特别注意食用方式,如不吸食果冻,不以抛接的方式进食坚果和爆米花等。
7.保持口腔清洁,睡前不吃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