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终生复发、可致残的慢性肠道疾病,全球有超过1000万人受其困扰。预计到2025年,中国炎症性肠病患者总数将达到150万人。为普及炎症性肠病相关知识,引导公众关注肠道健康,进行科学的饮食和生活管理,11月19日上午,东院消化内一科、二科在门诊大厅举办了炎症性肠病义诊活动,为参与义诊的市民进行了炎症性肠病的咨询和义诊,现场还进行了免费的幽门螺旋杆菌检测。
便意频繁,一天要跑30趟厕所
东院消化内一科负责人任珺主任表示,在胶东地区,溃疡性结肠炎较为常见,发病率越来越高且越来越年轻化。“这病的症状分为典型和非典型,比较典型的症状有反复腹痛、脓血便、里急后重,就是患者便意频繁,着急上厕所,但是去了厕所却排不出来,一天跑厕所可以达到30多趟,发展到严重时,还会伴随发烧、消瘦、癌变。”
还有一些非典型症状,在早期比较难发现。大部分患者可能只有反复的慢性腹泻、总感觉肚子不舒服,起病很隐匿,如果做肠镜,也不像其他结肠炎有一些典型表现,需要有经验的专科医生才能鉴别和确诊。
“我接诊的最年轻的患者只有20多岁,因为脓血便来医院就诊,之前有急性胃肠炎病史,确诊后,需要长期用药,病情控制不好非常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任珺表示。
30岁女士用药一年想要自行停药
“炎症性肠病的发病原因,和基因、环境、遗传、精神压力、之前有没有肠道病毒或者细菌性感染等相关,但是完全明确性的原因,至今仍然不清楚。”任珺说,最近半年接诊的确诊炎症性肠病患者中,不少患者不能定期随访,自行停药、减药,大多数人对该病了解甚少,这也是举办这次义诊活动原因。
义诊中,一名30多岁的女士找到任珺,她在1年多前,因为反复脓血便,到医院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从那以后就开始吃药,控制一直很好,大便一天从几十次降低到几次,最近几天,大便2天一次,排便有点困难,她想要减量,于是找到任珺咨询。
“患者不能凭自己的症状来自行减药,而是要来医院,由专科大夫根据是否达到临床治愈、内镜治愈、组织学治愈来考虑是否降级和减药,病理活检证实的组织学治愈,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早诊早治、规范诊治是关键
任珺表示,炎症性肠病如果早期发现,可以用药物控制比较及时,但是随着病情的进展,或者自我管理不好,就得用激素和生物制剂来进行控制。“生物制剂的使用,可以控制病情,但是病人一定要定期随访、遵从医嘱规范用药,绝对不能随意停用。如果不规范治疗,会导致病人病情加重,出现顽固性的出血和癌变,甚至导致全结肠的切除,所以早诊早治、规范诊治非常重要。”
近年来,东院消化内科紧跟国内外先进炎症性肠病诊疗方案,常规性开展一般性药物治疗、生物制剂治疗以及高级联合用药治疗。为了方便患者,科室还特别设置了日间病房,优化了传统的住院输注模式,为患者节约大量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