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梅乙”是艾滋病、梅毒、乙肝的简称,它们可以通过妊娠、分娩或哺乳时由母亲传染给宝宝,因此是妊娠期间需要进行筛查、诊断和及早干预的主要传染病。
艾滋病:艾滋病病人会出现原因不明的长期低热、体重下降、盗汗、慢性腹泻、咳嗽、皮疹等症状。艾滋病是一种危害大、病死率高的严重传染病,是可以预防的。目前艾滋病尚无有效疫苗和治愈药物,但如果得到恰当的治疗,可以延长生命,而且采取积极的措施可以预防艾滋病感染的发展。
梅毒: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孕期发现感染梅毒应立即治疗。一方面可以治疗孕妇,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母婴传播率,减少婴儿患先天梅毒的发生,早诊断、规范化治疗对防治先天梅毒极为重要。
乙型肝炎: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HBV)引起的传染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措施。“消除母婴传播”全称是“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指孕妇感染了艾滋病、梅毒、乙肝,通过怀孕、分娩、哺乳等环节将病毒传染给孩子的过程。母婴传播是儿童感染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主要途径,直接威胁出生人口素质和儿童健康水平,直接影响母婴健康。
2017年9月,国家卫健委正式在浙江、广东和云南启动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试点项目,探索适宜我国的消除母婴传播工作模式。2022年12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全面推广消除工作评估,到2025年,在国家层面实现消除母婴传播。
保障感染者权益,营造无歧视环境
1.保障感染者权益。
积极推进现有艾滋病、梅毒及乙肝感染者权益保障政策落实,保护感染妇女及所生儿童合法权益。加强相关宣传教育,营造无歧视社会环境。
2.为感染者及家庭提供支持与关怀。
整合社会资源,加大对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的营养、心理支持。探索完善感染者及家庭关怀与支持政策,促进性别平等和反家庭暴力。加强部门协同,落实相关社会保障政策,帮助感染者家庭获得救助,减轻其医疗负担,提高生活质量。
当前,“艾梅乙”孕产妇遭受歧视的现象仍较为常见,不仅使一部分感染孕产妇不能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心理受到伤害,更不利于消除母婴传播目标的实现。
消除社会对艾滋病、梅毒和乙肝(艾梅乙)感染患者的羞辱和歧视,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是控制艾梅乙进一步传播的有效策略之一。由于社会公众对艾梅乙认识的缺乏,对艾梅乙患者的羞辱与歧视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消除对艾梅乙病人的歧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的各个方面和每一个社会成员共同做出努力。
愿我们大家真诚以待,携手共建零歧视环境!
反对家庭暴力,呵护美好生活
《反家庭暴力法》明确规定,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家庭暴力不仅直接对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伤害和威胁,而且还会破坏家庭的稳定和安宁,甚至影响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如受到家暴,必要时可到医院就诊确诊伤情,注意收集证据,包括人证和物证,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亲友或者相关部门帮助,由他人出面劝告施暴者。
1、重视第一次暴力事件,绝不示弱,明确告诉施暴者,
2、你的人身权利不容侵犯,家暴属于违法行为,记住防范家庭暴力应从第一拳开始!
3、敢于向外界求助,说出自己的经历,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亲友或者相关部门帮助,有他人出面劝告施暴者。
4、如受到家暴,必要时可到医院就诊确诊伤情,注意收集证据,包括人证和物证,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5、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可以先逃离施暴者。情节轻微的,可以向亲友、邻里、村(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妇联组织或者当事人所在单位求助。情节严重的,迅速拨打“110”,请求公安机关制止。
珍爱生命,珍惜权利,消除艾梅乙母婴传播,勇敢向家庭暴力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