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对于一棵树来说,是一圈圈不等的年轮;对于一个孩童来说,是不断增长的知识和阅历;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是日新月异和蓬勃发展。
十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过去的十年,各行各业的人们见证了诸多变化,衣食住行之变迁见证着人们越来越美好的生活。作为这个时代的见证者,作为医疗行业内的我,说一说切身体会,数一数改革浪潮掀起的浪花。
一、“东方风来满眼春”
十年之前,在医院实习,仍能清晰地记得每天穿过人满为患的门诊大厅,看着一张张焦虑的陌生面孔时那份复杂的心情。熙熙攘攘的门诊大厅里,从建档、挂号、缴费、化验、候诊,到检查、复印病历、乘坐电梯,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有大长龙的队伍排队等候。需要等好几趟才勉强挤进“沙丁鱼罐头”似的电梯,电梯门一打开,眼前密密麻麻全是人,要拨开人群才能挤到分诊台,过道旁的椅子“座无虚席”。有时候听到患者的无奈“一早挂的号,不知道今天能不能看上。”去医院挂号看病,除了忍受身体的健康问题,还是一场时间与体力的较量。
十年之后,在医院工作,再次走进医院门诊大厅,“大长龙”队伍不见了,“沙丁鱼罐头电梯”没机会坐了,挂号不必担心忘记拿卡怎么办了,身份证、医保卡、电子医保卡、电子健康码、诊疗卡等不同方式均能挂号,一码就医,跟“挂号难”说再见了。挂号提前预约、动动手指就能在手机完成费用缴纳、手机随时查阅检查结果和化验报告……“自助终端和手机终端”双渠道,动动手指就能完成,不用多跑腿了,不用担心“看病难”了。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便捷,挂号缴费检查“指尖”就医,信息化贯穿就诊全过程,就医体验提升了。
“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互联网医疗”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给看病就诊带来极大补充,有患者说“以前来医院看病,不知道该挂什么科,现在打开微信就有科室和医生,太方便了!”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健康服务便捷化、可及性缓解了人们就医焦虑。未来医院将进一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惠民便民服务,优化服务流程,持续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智能导医分诊、互联网医院线上问诊和药物治疗管理、用药服务、慢病管理、物流配送等智慧服务将给患者带来更方便的就医服务,更流畅的就医体验,为广大群众带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便利,进一步提升人们健康保障。
二、“面壁十年图破壁”
十年前,农民工得病,多半是不去医院看的,因为知道报销不了多少,得了癌症,更是不敢去,高昂的治疗费用,让人望而却步,因病致贫的故事一再上演。“小病拖,大病扛,扛不住了就返乡”成为他们的自嘲。
2018年,电影《我不是药神》火遍神州,让我们看到了白血病患者群体的痛,在生与死之间的铤而走险,在绝望与希望之间的游移,在疾病面前的无可奈何。电影中一位老太太说:“四万块一瓶,我病了三年,吃了三年,为了买药,房子没了,家人也拖垮了,我不想死,我想活着!”这部电影聚焦的医药问题和其特殊的现实意义,一时间引起轰动性的讨论。跳出电影,走进生活,一个个真实的案例也在告诉我们,在与癌症旷日持久的消耗中,家庭与生命被一点点拖垮。
格列卫,即伊马替尼片,是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药物,也是电影《我不是药神》中格列宁的原型。这盒小小的药,见证了一系列药品政策的改革。格列卫由诺华公司研发,2002年在我国上市,2013年时,“格列卫”每盒25000元,病人一个月要吃一盒,年治疗费用30万元。即便是今天,这个数字的治疗费用也并非每个家庭都能负担起,更不用说10年前,20年前了。伊马替尼的专利于2013年4月到期,国内药厂开始仿制之路,从2014年开始陆续有省份将“格列卫”纳入地方医保, 2017年国家将其纳入医保乙类,每盒价格降到7182元。2018年之后随着国家药品集采、医保价格谈判等一系列工作推进, 国产“格列卫”仿制药每盒最低只要604.7元,大大降低了白血病患者的经济负担,解决了白血病患者“用药难”“买药贵”的难题,人民群众享受到了切切实实的实惠。
格列卫是我国医药改革的一个标志性药物。在十年的进程里,还有许多“格列卫”,见证了无数患者家庭由绝望走向希望。当下时常在门诊听到患者的感叹“原来吃不起的药现在吃得起了,原来用不起的耗材现在也用得上了,小病不用拖,大病不用扛了!”
目前公立医院早已打破“以药养医”的局面,取消了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完善了药品、耗材集中采购机制,推进国家药品价格谈判,推行药品采购“两票制”,降低虚高价格,进一步降低了群众看病就医负担。至2022年底,烟台已落地集采药品340种,医用耗材30类,不仅涵盖了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消化道疾病等常见病、慢性病用药,更涉及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重大疾病用药;集采医用耗材既有输液器、留置针等低值耗材,也有心脏支架、人工关节等高值耗材。数字的背后,是成百上千个受益患者和家庭;药品的背后,承载着成千上万人的未来与希望。
三、“无边光景一时新”
十年间,医疗基础设施提升的同时,烟台山医院还见证着一个个医疗技术的突破。创伤科开展骨近端髓内钉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足踝外科开展个性化3D打印全距骨置换术,运动医学科开展全关节镜下踝韧带重建术……这些“首次”与先进技术填补了烟台地区相关领域空白,部分技术位列省市先进水平,成为了这十年烟台医疗水平提升的最好证明,也让更多的烟台市民从“看上病”到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
十年间,医院重点推进中医妇科、中医儿科门诊的建设,将三级医院的优质中医服务带到居民家门口,让更多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中医药服务更公平、更可及、更便利。
十年间,公益为民服务先行,科普引领义诊护航。医院通过电视台、报社等大众传媒网站和微信、宣传栏等院内载体,针对危害群众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季节性疾病的防治进行讲解,尤其三年疫情期间,对于疫情防控及健康科普。
“病有所医”,是一个全民关注的话题。人们总爱说,如果健康是“1”,别的都是“0”,没有健康,拥有再多其他的都没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不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让老百姓“病有所医”。十年来,烟台卫生健康系统不断健全,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提供体系,落实各项惠民举措,聚焦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期盼。大时代背景下的我们,也真实的见证了卫生健康改革发展的蓬勃向上,作为医疗行业内的我,作为其中的一位见证者,仅撷取其中一部分“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十年,我们践行和见证;十年,我们看到了曙光和蒴果。相信未来可期,继续努力,为自己的职业,为所在的行业,为人们的健康,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张亚囡,中共党员,烟台市烟台山医院主管药师,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青年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