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开卷所读的《苏东坡传》,是一位才子为另一位才子所做的传记,是两位文人相隔8个世纪的惺惺相惜。林语堂笔下的东坡先生,是一位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是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人。
世人了解苏轼,往往是通过他的诗文。他是“豪放派”的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提起他,人们多是表达对他的敬佩。欧阳修对青年时期的苏轼给出了“此人善读书,善用书,他日必独步天下。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老夫。”的极高评价。甚至连苏轼的政敌王安石都对他不吝夸赞之词“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他的诗词文章,或是一时即兴之作,或是有所不满时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逆境中坦然自若,寄愁绪于湖光山色,在被贬途中写下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为悼念亡妻,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千古绝唱。即使暮年,依旧壮心不已,以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直抒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东坡先生是幸运的,出生在“人文第一州—四川眉州”,进士高中一举成名,青梅竹马举案齐眉,少年时的苏轼便体味到人生的巅峰。东坡先生是坎坷的,巅峰后的跌落往往是更惨、更痛。青年丧父丧妻,惨遭多次贬黜,晚年死于北归途中。即使如此,东坡先生仍是乐观的,以至于我们往往会忽略他人生所经历的那些不愉快。旁人眼中被贬颠沛的33年,却是他的自得其乐的诗意人生,有趣的灵魂、丰富的学识和豁达的心态,成就了东坡先生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千年。
东坡先生是人们口中的“乐天派”。“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正值人生低谷的东坡先生竟也能写出如此气度的诗文,不禁令人赞叹。读完东坡先生的一生,你会由衷地为他的韧性与洒脱感叹,当世界以痛吻他,他却报之以歌。他的诗词总是向世人表达一种“身处逆境却总能自得其乐”的心境,这是多少人穷极人生都无法企及的高度。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中,总能与东坡先生相遇,不管我们正在经历什么困惑与苦难,也总能在东坡先生的诗词中找到纾解的答案。
东坡先生是人们口中的“美食家”。被贬惠州,写信告知故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儋州,在荒夷发现生蚝的美味,却写信告知儿子“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治水有功,当地百姓送予他猪肉,他将猪肉切成方块,烧的红酥,再分送给百姓,如此亲民爱民的举动成就了流传至今的名菜“东坡肉”。在逆境中不悲不弃,善于发现生活的乐趣,是东坡先生向世人表达的处世之道。
人们常常为东坡先生的不得志而叹息,但在他辞世前两个月,他曾如此评价他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被贬的三地,他人眼中的凄凉之所,却是东坡先生自评一生功业所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这字字句句都在向我们诉说着,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的英雄主义,教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