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作为一名实习男护生,我有幸参加了医院组织的烟台市首届男护士职业发展论坛。
心怀期待
参加论坛之前,我超级期待,因为这是实习以来,我第一次参加医院组织的实地大型会议,且这次的会议,是以男护士为主角,授课老师除护理部主任外,均为临床男护士。
会议开始前,主任们先与我们在场的男护士们做了交流,日常“高冷”的主任们,原来私下里很好相处,大家一起“话聊”的感觉,赞!我感受到了护理部主任们对于新晋同事的关心,体会到了烟台山医院男护士团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我对即将开始的会议,不由得又多了几分期待。
心怀崇拜
会议上,护理部孙东绣主任讲述了男护士的十七年。其实,2003年出生的我,今年才19岁,真的对汶川地震了解不多,抗击新冠疫情的体验,也是从实习开始慢慢了解。但是听了主任讲男护士的17年,我汹涌澎湃,感觉身临其境,经历了男护士的发展之路。
汶川地震,有护士的身影;抗击疫情,更有护士的身影,在国家需要时,我们首当其冲,尤其是男护士,更是承担了巨大的工作。原来,我所从事的护理工作,平凡而伟大,不可或缺。
在主任的授课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擅长画图的肖老师,隔行如隔山,换了科室,从头开始。通过画图的方式,加深记忆,形象记忆。我觉得,这不是笨办法,这是用心,这是认真,这是极致。当时,我不由得想起来手外二科郑亚娣护士长指导我们使用思维导图记忆手外的三大神经,通过画图,清楚地知道了神经支配区域,了解各种疾病的病变位置,且记忆深刻。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00后”的宫老师,是我的榜样,也是我学习的目标。作为学长,他已经在自己的科室崭露头角,认真学习,主动护理危重患者,受到老师和患者的好评。作为“00后”,我有了底气和信心,曾经“00后”被唤为“不堪的一代”,现在应该改为“潜力无限的一代”。
杨永萍副主任的授课,使我更了解护士的魅力。伤口造口换药室,从无到有,由简单的门诊,发展到现在的伤口造口中心,把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搬上荧幕,护士的工作不仅仅是换药,更是一种工匠精神,钻研精神,对于很多外科医师无法处理的伤口,我们护士可以协助完成换药,愈合伤口。
心怀动力
参加了这次会议,我,感触颇多。
其实对于我而言,选择护理专业,并不是自己的选择。当年父母多方打听,给我指引了护理这个“好就业”的岗位。一开始,我真的并不“感冒”,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劳累和学习任务的压力,也让我苦不堪言。为什么每天都有带教计划,带教老师总是有那么多的问题提问,操作时跟在我后面,这不对,那不太规范,好像我总也做不到100分。
参加了这次会议,我好像明白了。听了孙常磊副主任的授课,我明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抱怨、不愤怒,既然对现在的自己不满意,那我就努力,调整心态,做最好的自己。听了孙文超老师的共情体验活动讲解,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很多时候没有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去感受,以至于忽视患者的感受,一味地为了完成工作而工作。一根棉签,都是护理的温度,给患者消毒时,他们是最有感觉的。一个小小的血滤夹子,都有那么多体验结果,尤其是看了患者手臂的压痕,更觉得护理工作无小事,也明白了临床老师们对我严格要求的原因和良苦用心。
听了众多老师们分享自己的见解,也让我对于护理事业有了新的看法,拾起了新的热爱,坚定了我的决心。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心怀热忱,脚踏实地,自有花开。期望在不久的将来,我可以加入烟台山男护士的团队,也能像老师们那样忠于自己热爱一生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