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26个“世界帕金森病日”。
知帕不怕,你我同行。烟台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孔敏日前做客《“医直播”专家大讲堂》,为大家讲解帕金森病的表现症状、致病因素、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与“帕友”一同守护“稳稳的幸福”。
烟台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孔敏做客《“医直播”专家大讲堂》。
“帕金森病是一种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它离我们并不遥远,也不罕见。”孔敏表示,在65岁以上中老年人群中,其发病率为1.7%,目前我市约有3-4万名帕金森病患者。预计到2030年,我国将有500万名帕金森病患者,占到全球患病人数的一半。
在大家的印象中,帕金森病患者似乎都有着一个显著症状,震颤。有的人便简单地认为,当周围的中老年人出现手脚不自主地抖动时,很可能是帕金森病找上了门。孔敏认为,“震颤,确切地说静止性震颤只是帕金森病的常见运动症状之一。例如走路时双手下垂,出现的手部震颤;坐立时,双手放在腿上,手部、双下肢的震颤;平躺时,双手放在肚子上,腿部和手部的震颤。”而拿筷子、拿碗,或是倒水时出现的手部震颤或是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性震颤的症状表现,“因此,有震颤症状并不一定代表着患上了帕金森病。反之,帕金森病患者并非都会出现震颤。至于是哪种疾病在背后‘捣鬼’,需要医生作出科学诊断。”在节目中,孔敏还特别提醒大家要关注患者的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障碍等其他常见运动症状和失眠、记忆力下降、便秘、情绪低落等非运动症状。
除了它,有的老年人还会患上另一种神经退行性病变,阿尔茨海默病。孔敏表示,这两者之间并不能划等号,“从治疗的角度来讲,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较好,多巴胺药物可使患者明显‘觉醒’,其他药物可以减慢疾病进程。而对于阿尔茨海默病而言,药物和其他治疗方法大多只能只有轻度和短期效果。”
“治疗帕金森病会不会很棘手?是否只有药物治疗这一种方式?”这是患者问及比较多的两个话题。孔敏说:“现如今,帕金森病的治疗方法日趋多元化,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运动疗法以及照料护理、心理疏导。药物治疗是首选,且是整个过程中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治疗是药物治疗的有效补充。”谈及药物治疗的时候,她特别强调,“不同的药物组合会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患者切勿‘自作主张’,自行调整药量,以减少‘剂末效应’‘开关效应’‘异动症’等并发症的发生。”
早在2015年8月,烟台山医院在烟威地区率先开展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它更适应于年龄在75岁以下,发病5-10年的‘帕友’,对于难治性震颤的帕金森病患者,手术时间可放宽到发病3年以上。”孔敏表示,这样的手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术后患者仍需接受药物治疗,但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相应地减少剂量。
孔敏正在为患者进行术后运动症状评估。(资料图)
康复锻炼在帕金森病的治疗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练习太极拳就是不错的选择之一。为此,烟台山医院于2015年3月成立帕金森病太极拳俱乐部,指导、引导更多的“帕友”动起来、好起来,进而提高他们的平衡能力和身体控制能力,减少运动障碍的影响,增强运动功能;以意识引导动作,让患者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诱发他们的积极思维和向上情感。
“帕友”正在烟台山医院帕金森病太极拳俱乐部锻炼。(资料图)
控制了的症状,停不了的关爱。在节目中,孔敏还鼓励患者家人以及其他社会群众共同关心帕金森病患者,如为他们提供低脂、低荤、高纤、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饮食;在日常护理中及时与其沟通交流,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室内进行无障碍化改造,屋内常活动的地方尽可能地铺上泡沫地砖或者地毯,浴缸边加上扶手。而患者应以科学乐观的态度面对疾病,培养个人爱好,参加社会活动。“疾病的进展会不断地困扰着我们,但只要坚持科学的管理,广大帕金森病患者仍可以拥有优质的生活。”孔敏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