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意民生,搭建沟通桥梁;优化发展环境,建设和谐烟台。11月5日,烟台山医院副院长常黎明、骨科大科主任兼东院创伤二科主任孙涛、门诊部负责人宋波以及公共卫生科副科长张晓萌做客烟台广播电视台《民生热线》栏目。
科技领航,务实图强。近年来,烟台山医院主动融入时代大潮,让科技赋能医学发展。在节目中,常院长介绍了日前成立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3D打印创新研究中心烟台山医院分中心。
3D打印技术又称增材制造技术,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有助于精准医学的推广与发展。“它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满足个性化定制,实现了‘想要什么就能生产什么’的要求,让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常院长表示。
3D打印技术在骨科、口腔科、颌面外科、整形外科、血管外科、康复科、颅脑外科等医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以骨科为例,有了它,就可以做到“医工结合”,医生与工程师合作,为患者打印手术预演模型和可用于替换人体骨骼的钛合金“骨骼”,此外它还可以满足假体制作和手术导板制作等需求。
常院长介绍到,现阶段烟台山医院主要将医学3D打印技术应用于骨科领域,为患者打印用于术前规划的医学辅助模型,用于术中精准定位的导板以及用于重建手术的个性化假体。他举例说,医院创伤中心接诊了一位在交通事故中遭遇肱骨近端骨折并肩关节脱位的患者。通常情况下,他需要接受开放手术,创伤大、恢复慢。借助3D打印技术,可以将患者骨折部位的薄层CT扫描影像学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并打印出骨折模型。有了它,患者的骨折情况可以更加直观、立体地展现出来,据此医生可以为患者选择更加微创的手术方式,例如髓内针植入术。此外还便于医生规划术中如何精准复位、如何准确置钉等;再比如,由于骨肿瘤的侵及范围不同,肿瘤的切除范围也不同,有些病人在切除术后使用标准化的假体往往无法满足功能重建的需求,以往只能选择截肢手术。有了3D打印技术后,医生可以在术前与工程师进行反复讨论,使用CT和磁共振扫描的数据为患者定制个性化假体,可以达到保肢和最大程度重建功能的目的。“总之,它可以帮助医生更加直观、更精准地规划手术方案,同时也让许多原本‘棘手’的骨科疾病有了新的治疗方式。”
常院长表示,下一步医院将不断扩大其应用范围,进一步推动3D打印技术在医院骨科、神经外科、血管外科、康复科、口腔科等相关学科中的应用。同时,医院将为烟台及周边地区医疗机构提供3D打印技术支持与帮助,辐射带动区域医疗技术水平、服务能力及科研能力的提升,让更多患者得到个性化、精准化的诊疗服务,共享健康红利。“如果患者遭遇疑难重症,或在就诊过程中发现现有的诊疗方式、治疗方案无法满足需求,烟台山医院3D打印中心也许能够提供更好的选择。”常院长如是表示。
烟台山医院建有省级创伤中心。
在节目中,常院长还介绍了医院依托骨科强大的学科优势和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等相关科室建设的省级创伤中心。该中心可为多发伤 、复合伤等急危重症患者提供更加及时、有效的救治服务。烟台山医院的省级创伤中心以急诊科为核心,以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普外科、骨科、胸外科、麻醉科等多学科为支撑,并将远程接诊、院前急救、院内施救、危重症监护救治及专科救治组成无缝连接的闭环救治链,建立了高效、完善的创伤救治流程,最大限度地缩短院前、院内救治反应时间,实现了多学科协同救治。
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节目进行过程中,有群众咨询骨科疾病诊疗、新冠疫苗接种等方面的问题,对此,烟台山医院在线上或线下进行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