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们的整个成长过程都倾注了父母无尽的心血与宠爱。当咿呀学语的孩子叫出第一声“爸爸、妈妈”,当孩子童言无忌,逗人捧腹的时候,想必对于父母来说,算得上是最暖心、最珍贵的时刻。
但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口头表达能力或语言理解能力明显落后于同年龄、同性别的正常儿童,虽然儿童开口说话早晚也存在个体差异,但满一岁半了只会叫爸妈,两三岁了也不能说简单的短句,甚至是根本不开口,只会用“啊-啊”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者虽然会说话,但是有口吃、发音不清等问题存在。以上情况,都要警惕孩子存在语言发育迟缓的问题。
老观念总说“贵人语迟”,等孩子大一大就好了,殊不知,这个错误观念可能让约一半的儿童错过语言干预时机,影响其今后正常的社交与学习。研究表明,孩子的语言问题,越早干预越好,6岁后的语言问题,很难干预提高。0-3岁婴幼儿中约18%-20%面临语言发育迟缓问题,这部分儿童大约有一半可以在4岁前追上同龄儿童,但仍有50%左右语言发育迟缓儿童于学龄期语言能力落后,直接影响儿童未来的阅读、专注力、社会交往等。
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方式,是建立社交关系、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桥梁。引起语言发育迟缓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有听觉障碍、交往障碍、智力障碍、语言环境影响、构音器官异常等。因此在治疗上也不能千篇一律,要针对每个孩子的原发疾病有的放矢。这需要家庭与医生的紧密配合,才能收获良好的效果。很多家长在孩子幼儿期时没有重视,一味的等着顺其自然,当孩子进入学龄期,上了学,阅读障碍、社交问题、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各种棘手的问题接踵而至,这才慌乱了阵脚,然而这个时候再进行干预治疗,效果也不理想了。
因此儿童保健科花琛医生提醒家长朋友们,如果发现宝宝有以下表现,要高度警惕语言发育问题:6月龄仍无眼神交流,无社交性微笑,不能发“a,o,e”等元音;1岁半仍对自己的名字无反应,没有摆手表示再见等肢体语言,不会叫爸,妈等单词,或对“给我”等简单指令不理解;2岁半仍不会说“妈妈抱”等短句;3岁仍不能主动提问简单问题,如“这是什么?”或进行简单对话等。一旦发现孩子有语言发育问题,应及时到儿童保健科语言门诊就诊。
目前烟台山医院儿童保健科携手美国培声听力语言中心专家团队,制定专业家庭语言干预方案,帮助家长学会科学有效的亲子训练方法,让孩子顺利开口说话,培养自信向上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