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山医院“80后”护士夫妻:既然选择,便携手风雨兼程
2018-05-11
他们是妥妥的“80后”,在彼此注视时,总是嘴角含笑,眼角含情。他们也是这个时代典型的“中流砥柱”,工作认真努力,即使无比苦累,依然坚持初心,用爱护理,永不放弃。他们就是烟台山医院的护士夫妻——张学刚和郑亚娣。他们就像一股清流,守护着自己的梦想和责任,活得真实且勇往直前。在5•12护士节来临之前,记者走进他们身边,去感受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护士“刚哥”,是让医生佩服的“大拿”
ICU,是所有人都不想去甚至连提及都要表示拒绝的地方。这里,病人是危急重症,甚至病入膏肓到昏迷,许多病人不能说话,没有交流,这里的医护人员,不仅在24小时绷紧了弦准备着随时的抢救,也承受着巨大的身体和精神压力。
张学刚,是ICU重症监护室的一名男护士,虽然是护士,但是ICU的护士和别的科室护士还是不太一样。ICU护士长王旭光告诉记者,“ICU的高精尖设备仪器特别多,除了最基础的打针、采血、换药、吸痰、翻身等工作,我们还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24小时的监护,比如这些仪器的数据如果出现上升或者下降,我们就要作为第一发现人,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判断,进行急救。”
身为护士,但张学刚却是连医生都要佩服的“大拿”,所有同事都喜欢称呼他为“刚哥”,皆因为他对所有仪器设备的熟练操作程度更熟练。“比如被我们称之为‘救命神器’的ECMO,张学刚操作地游刃有余。”
ECMO是紧急状态下“救命”的仪器,有了它,就等于让不工作的心脏再次启动,因此,ECMO是生死攸关之际、心脏骤停之时才会使用。“学刚是我们科里最擅长各种仪器设备操作的人,尤其擅长临床操作,很多难度高的设备由他来操作。”王旭光说。
近日,一名27岁的女孩患爆发性心肌炎,晚上7点多送到ICU时,女孩已经脸色灰白,右腿出现大面积紫苷,病危,身体都已经开始凉了。看到这种情况,当班医生和家属沟通,征得家属同意确定使用ECMO后,张学刚立即启用ECMO,这次抢救,张学刚在医院整整待了3天2夜61个小时。“累了就回到办公室打个盹,睡个半小时就赶紧爬起来,随时监控。”61小时后,女孩终于脱险,“这种职业的成就感,真的是任何事情都换不来的。” 王旭光说完,一旁的张学刚连连点头。
每天“交接班”,接回家一个媳妇
从“小刚”到“刚哥”,张学刚不管是职业规划还是娶妻生子,每一步都走得明确而清晰。
2008年,张学刚以滨州医学院第一批高学历本科“护士”的身份毕业上岗,“ICU是我自己选的,因为我虽然是护士,却是一个不喜欢打针换药的护士。”张学刚笑着告诉记者。但是,作为一名刚上岗的“新人”,打针换药为病人擦屎擦尿是ICU最基础也是每天必做的工作,因此,耿直的“刚哥”着实迷茫了一阵。“我就想,我不能这样过一辈子啊,那我应该怎么办呢?”
在工作一年后,一个出外学习的机会摆在眼前,张学刚直接找到科主任,要求“进步”。从此之后,张学刚就像“开挂”一样,一次次抓住机会,不停学习学习再学习,并不断精进自己,天天和仪器设备“谈起了恋爱”。
郑亚娣就是在这种特殊时期,走进了张学刚的生活。
郑亚娣是名长相特别甜美的女孩,在说起自己这段恋情时,她仍然觉着特别搞笑:“我比学刚晚一年到ICU,也是本科毕业,在那个时候,我俩就特别有共同语言。当时我是夜班,学刚正好接我的班。”没成想,这接来接去,自己被学刚接回了家。
共同进步,既然选择就携手前行
2011年,两人结婚、怀孕,亚娣调离ICU,进入烟台山医院南院全科医学科,开始新的挑战。
时光如梭,转眼即逝。今年,是张学刚进入ICU工作的整10个年头,他不但负责着本职工作,经常外出学习,还带教着自己的小组,承担着团队的教课任务。而ICU的病人,心脏说停就停,不会管你是白天还是半夜,因此,各种各样的抢救,不管何时何地,学刚总是要紧急冲回医院。因此,在有限的休息时间里,他总是全身心回归家庭,尽全力去照顾好自己最爱的人,家里所有的家务、孩子学习的辅导,张学刚都揽到了肩上,每个纪念日,只要没有工作,他都会给妻子一个充满仪式感的惊喜。
“同样的,他那么棒,我也不能拖后腿儿,我也一直在努力,不但拿下了全省糖尿病专科护士的资质,还拿下了2016年度全员带教老师授课比赛的第一名。”亚娣骄傲地告诉记者,学刚在一旁听着傻乐。
作为一个家庭,总是上有老、下有小,也有自己生病、脆弱的时候,而工作那么累,强度那么大,这种时候有没有埋怨?有没有想过换岗?当记者问起这个问题时,眼前的这对夫妻乐呵呵地彼此对视了一眼,笑着告诉记者:“虽然在外界眼里,护士这份工作很苦也很累,但是对我们而言,却是一份用心付出、认真喜欢的工作,既然喜欢那就没有理由去应付,既然选择那就一定会坚持到底呀。”
没有轰轰烈烈的所谓“奉献”,只有对工作和生活踏实的付出,这就是我们身边最真实的护士夫妻——既然选择,便携手只顾风雨兼程。
[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