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坦桑尼亚带去健康的中国医生 历经疾病、逆境,救治非洲患者一万人
2017-11-24
编者按:在超乎想象的恶劣环境中,烟台山医院80后医生王萧光和杨雪莉不抱怨,不退缩,勇于担当,乐观从容,救治桑坦尼亚患者1万人,他们用无私奉献的医者仁心诠释了大国医生的责任和担当!为世界作出了努力和表率!他俩分别被中央电视台报道。
背井离乡,作别家人,他们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援坦的医疗工作中一走就是两年多。这期间,每天暴露在艾滋病的感染风险中,在动荡的非洲还和枪战擦肩而过,这些都没有动摇他们为异国患者坚守诊疗一线的决心和勇气。不能守在自己的家人身边,他们就将大爱带给坦桑尼亚的病人,帮他们解除病痛。
爱无国界,却能永流传。即使言语不同,术后,患者和家属还是送上大大的拥抱,并将象征族群图腾的权杖赠送以表达感激。援坦结束之际,更有大批的坦桑尼亚人依依不舍地相送。
20日,烟台山医院援坦医生王萧光、杨雪莉光荣回国。在坦桑尼亚恶劣的生存条件和工作环境下,他俩勇挑重担、排除万难,救治当地患者1万人。虽然多次历经伤寒、疟疾之症,每人瘦了十多斤,但他们心里还惦念着当地,坦言如果有机会还愿意再去,只因为那里有无数贫穷的患者需要医生,需要帮助。
责任:为艾滋病人做手术
坦桑尼亚多多马省医院虽然是省级医院,但诊疗条件还不如国内的乡镇医院,医疗条件惨不忍睹,设施陈旧的小手术室用布帘一拉隔成两间,手术用的是锈迹斑斑的器械,卡不紧、剪不动很正常,也很容易刮伤自己。无影灯坏了,拧上两个灯泡接着用,还得忍受苍蝇的随时“光临”,但就是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中,两年多妇科医生王萧光和眼科杨雪莉做了900多台手术。
艾滋病,在坦桑尼亚并不鲜见。手术的病人中10多个就有一个是艾滋病患者,为艾滋病人做手术,一旦划破或扎伤医生很容易感染。但是,为了让艾滋病人也得到救治,王萧光和杨雪莉多次为艾滋病人做手术。
一次手术前,麻醉医师告诉王萧光,这是一位在吃药的艾滋病阳性病人。看着躺在病床上的患者,王萧光深知,虽然根据规定自己可以拒绝,但是拒绝会让她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患者大概60多岁,子宫完全脱垂,病情比较严重。虽然担心被传染,但看到患者渴求的眼神,我毅然选择了手术。”王萧光说,危险发生在最后切除子宫的时候,由于视野有限,他不小心划破了外层手术手套。“虽然心里也很紧张,但是当时也顾不了那么多,就赶紧做缝合。缝合后摘下外层手术手套,看着干爽的内层手套,终于松了口气。”王萧光说。
无法拒绝患者,他把危险留给了自己。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选择将这些埋在心底。援坦的两年里,王萧光坦言历尽磨难但也收获了成长。独立在外,他们需要承担的责任更重,但身为医者救死扶伤是使命,有时宁愿自己承担风险,他也不愿意看到患者受苦。
大爱:她把爱给了更多孩子
初为人母,还没来得及多陪陪襁褓中的孩子,烟台山医院眼科医生杨雪莉就踏上了异国的土地,分别时孩子不舍的哭声埋在心底,成了她更大的动力。无法照顾自己的孩子,她将更多爱给了当地更有需要的患者。
杨雪莉告诉记者,自己援坦去济南培训当天正巧是孩子一周岁生日,为了弥补遗憾,她和家人提前一天给孩子过了生日,虽然如此,杨雪莉还是很愧疚。但身上有更重的担子,她只能把这份不舍与牵挂埋藏心底。
一天深夜,杨雪莉突然接到电话说医院有位小男孩眼部受伤需要紧急治疗,当杨雪莉急匆匆地赶到医院后,她被眼前的场景吓了一跳,“当时一根很粗的木棍插在孩子右眼眶里,周围血肉模糊,眼球挤到了右下方,样子十分恐怖。”杨雪莉通过询问家长得知,白天患儿爬树不慎跌落,正好一根木棍插进了眼里。由于当地医院无法治疗,父母这才一路奔波将孩子转运至多多马省医院。
小男孩的病情很重,需要进行CT和磁共振检查,但医院却只有一台X光机,拍出的片子更是模糊不清,杨雪莉建议他们转到首都达累斯萨拉姆的国家医院,但孩子的父母听后却沉默了。坦桑尼亚很多家庭都很贫穷,前往首都治病对于他们来说如同天方夜谭,望着孩子母亲那双绝望的眼睛,杨雪莉心如刀绞,虽然手术风险很大,但为了这个未成年的孩子,杨雪莉决定冒险一试。
在详细检查了孩子的伤情后,杨雪莉根据木棍的走向和眼球的运动情况,做出了手术方案,并给孩子实施了手术。术后孩子恢复特别好,几乎没影响视力。
“孩子顺利出院后,他的父母十分感激,父亲还不住地向我鞠躬致谢,而孩子更是主动伸出双手要我抱一抱他。”杨雪莉坦诚地告诉记者,当抱住孩子的一瞬间,她的内心五味杂陈,这中间既有感动,又有些许心酸,但作为一名中国援坦医生,国家赋予的职责,决定了自己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走下去。
作为多多马省医院唯一一名专业眼科医师,杨雪莉每天必须承担起整个医院的眼科门诊、急诊及手术工作,援坦两年多,她做了700台手术,让更多人有机会重获光明。
感动:他们被奉为“中国天使”
救死扶伤,带教当地医生,从1968年中国开始支援坦桑尼亚以来,多年间医疗救援队无私的付出,得到当地老百姓的认可,医护人员和当地百姓间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杨雪莉说,在坦桑尼亚百姓眼里,每一位援坦队员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中国”。
一位60岁的患者因眼皮肿瘤多年来只能靠单眼视力生活,不仅如此,肿瘤化脓后恶臭不断,每天都有苍蝇围绕。经过细致的诊断,杨雪莉为其顺利切除肿瘤并进行了眼皮重塑,老人顺利恢复双眼视力,复诊时他笑的很开心,不断用当地语言致谢。还有一次,杨雪莉尽心为一位马赛族患者治好了病,他十分激动,并将自己随身携带的木刻手杖送给了她。在马赛人心中,手杖是至高无上地珍贵之物,只赠送给最亲近、最信任的人。“当时他一边将手杖递过来,一边不住地说着‘谢谢中国医生’,你们是救治我的天使。”这些时刻激励着她,努力更努力,因为自己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更是国家赋予的职责和使命。
尽心诊治获得患者认可的同时,杨雪莉和王萧光还以精湛的技术得到了带教医生的认可和钦佩。由于医疗环境较差,医疗设施陈旧、落后,医护人员水平有限,王萧光和杨雪莉全心全力带教当地年轻的大夫,希望授人以渔。
爱能带动爱。在当地,越来越多患者和百姓认可中国援坦医生,甚至认为这些中国医生是天使,无所不能,即使已经被当地医院宣告无法医治他们也愿意再来一试,这些让王萧光和杨雪莉既感动又心酸。临别之际,当地的许多百姓前来送行,感谢他们的伟大付出。
[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