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 微创 快速康复 烟台山医院现已完成骨科机器人手术132台
2017-09-28
9月27日,烟台山医院院长张树栋、脊柱外科主任刘建青、创伤科副主任姜传强做客烟台广播《民生热线》栏目,向听众介绍骨科机器人手术在烟台山医院的开展情况,与大家一同分享科技创新给现代医疗带来的巨大变化。
在全省首开骨科机器人手术
用机器人做手术,在很多人看来,似乎还有点儿远。但在烟台山医院,这早已成为现实,早在2016年7月28日,烟台山医院完成了全省首台骨科机器人手术。为什么要开此先河,为什么要用机器人做手术?烟台山医院有着自己的“初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渴望得到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烟台山医院张树栋院长表示,“‘提高科技项目的引进、推进力度’写进了我们医院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也符合我们医院的发展现状。因此,再这样的形势下开展骨科机器人手术,响应了大势所趋,回应了群众所盼。”
精准、微创、快速康复
骨科机器人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烟台山医院所引进的骨科机器人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智造”,他是目前国际上唯一能开展脊柱全节段、骨盆骨折及四肢骨折等手术的骨科机器人。它长啥样,它是怎么工作的?创伤科姜传强副主任给大家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它由三部分组成:光学跟踪相机相当于它的‘眼睛’;六轴机械臂相当于它的‘手臂’;机器人操作系统就是它的‘大脑’。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经验进行相应的规划和操作,这样,机器人就能帮医生精准、高效地完成一台台骨科手术。”
骨科机器人到底“神”在哪儿,它对骨科手术带来了哪些“革命性”的变化?脊柱外科刘建青主任表示,它解决了骨科手术中“眼”和“手”所遇到的难题,“在骨科手术中,有很多部位无法直接看到,再者,视觉上会存在着一定的误差,而借助骨科机器人,原本看不到的地方可以清晰、直观地展现在眼前;在徒手操作时,医生主要靠经验来完成操作,其动作的控制力、稳定性和可重复性不足,容易出现偏差,而骨科机器人可以精准地做到‘指哪打哪’,其带来的手术误差在0.2到0.8毫米以内。”创伤科副主任姜传强表示,“此外,借助骨科机器人,可以降低术中辐射70%到80%以上。并能有效减少失血量和术中软组织创伤,术后,患者恢复得更快。”
对于患者而言,接受骨科机器人手术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它能给患者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张树栋院长结合前段时间央视《经济半小时》拍摄的烟台山医院所做的两台手术加以说明,“一台运用到了骨科机器人,另一台是应患者要求做的传统手术。术中,骨科机器人所带来的出血量只有20毫升,而传统手术带来的出血量是它的10倍,为200毫升;骨科机器人手术过后只给患者留下了几个直径2厘米左右的小切口,而传统手术带来的伤口超过了14厘米;术后三天,骨科机器人手术的患者就能在支具的保护下下地活动,接受传统手术的患者不可能这么早就能下地活动。”
从为我所用到参与“智造”
骨科机器人科技创新不断进步
到目前,烟台山医院已完成骨科机器人手术132台,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位居国内前列,这其中就包括全球首台用骨科机器人做的股骨头坏死减压植骨手术和全国首台用骨科机器人做的小儿股骨颈骨折手术。在烟台山医院,骨科机器人手术现已覆盖创伤科、关节疾病科、脊柱外科、小儿骨科等多个科室。
从为我所用到参与“智造”,烟台山医院在骨科机器人科技创新方面不断进步,医院与北京天智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积水潭医院和北京航天大学等紧密配合,积极申报各项专利和科研课题,目前已上报专利两项;并获得国家科技部“多适应症骨科手术机器人关键技术及核心部件研究”立项课题,引领全市卫生科研工作实现新突破。目前,医院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地市级三甲医院成功入围“骨科手术机器人国家级应用中心”创建医院20强。
[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