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知识健康知识
你了解病毒感染的“窗口期”吗?
2017-02-1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感染性疾病逐渐减少,慢性病逐年增加,但有些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艾滋病、乙肝、丙肝、梅毒等,由于知识的缺乏,仍存在着潜在感染的危险。病毒感染的“窗口期”就是大家需要了解的一些基本知识。那么何为“窗口期”,“窗口期”是否具有传染性,不同感染途径是否会影响“窗口期”长短,“窗口期”和“潜伏期”又有何不同?让我一起来了解一下。

             什么是感染的“窗口期”,“窗口期”是否具有传染性?

    窗口期是指病毒感染人体后,尚未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的检测,尚未产生抗体的时期,在窗口期,即使病人已感染了病毒,但由于针对病毒的抗体并不稳定,所以检查抗病毒抗体的结果却是阴性。窗口期的计算应从疑似感染病毒之日算起,关于艾滋病的“窗口期”到底有多长,目前医学界存在很多争论,有的说6-8周,也有说3个月,国内比较认同的说法是3个月。随着检测试剂的敏感性提高,艾滋病“窗口期”的时间逐渐缩短。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明确表示,艾滋病的“窗口期”为14~21天。丙型肝炎的肝窗口期大约为2个月—6个月,而乙型肝炎的“窗口期”较特殊,在感染后和恢复期各有一个“窗口期”。一般为2周—3个月,少数人可到4个月或5个月,很少超过6个月。在“窗口期”内,尽管血液中检测不到病毒,却有传染性。输了“窗口期”感染者的血液或者共用注射器等医疗器械或发生危险性行为,都有可能被感染。

                   感染途径是否会影响到“窗口期”的长短?

    不论是输血感染、性交感染、哺乳感染或其它形式的感染,也不论感染的病毒量多少,一般都会在窗口期后出现抗体阳性反应。除极少特例外,不存在有的特定感染窗口期长而有的特定感染短的现象。进入体内的病毒数量多少也不会影响窗口期的长短。然而,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窗口期”的时间逐渐缩短。

                      “窗口期”和“潜伏期”有何不同?

    许多人把“窗口期”与“潜伏期”混为一谈。“窗口期”是感染病毒后不能通过检测方法诊断的一段时间,而潜伏期是感染病毒后没有出现临床症状的一段时间。例如艾滋病毒感染的潜伏期很长,可以长达许多年,但“窗口期”仅仅只有14~21天。也就是说感染艾滋病毒后14~21天就能通过检测确诊,而感染者确诊后还会经过许多年才表现出临床症状。

    潜伏期只会发生在疾病出现临床症状以前,而“窗口期”有时还会发生在疾病的恢复期。例如: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恢复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消失后到表面抗体出现需要经过一段“窗口期”;有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过抗病毒治疗后,血液中的表面抗原下降到检测不到的水平,也会出现这样的“窗口期”。因此,“窗口期”与潜伏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检验科]

医院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