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歪扭扭的一段话感动医护人员,找回了医患之间的那份信任
2016-10-27
10月24日早上8点多,烟台山医院血管外科护士长吴艳芳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感谢信”,一张普通的打印纸上写着几行歪歪扭扭的字,“向白衣天使致敬,我走后要向你们送锦旗。”“您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写这封“感谢信”的是9床的病号老杨,前几年,他患上了脑梗塞,留下了言语不清、四肢活动不便的后遗症,由于没法儿通过语言向血管外科的医护人员说一声谢谢,他就用颤巍巍的右手一笔一划地把这份感激之情写了下来。当吴艳芳拿到这份“感谢信”的时候,她激动地说,“虽然话语不多,但是,这让我们感觉到我们付出的再多也是值得的。我们一直坚信,用我们的真心,一定能够换来患者的理解。”
老杨和血管外科的故事还得从一段“曲折”的就医经历说起。前几天,老杨的双腿有了发凉、麻木、痛疼的感觉,症状日益加重。10月23日凌晨,他被送到了烟台山医院急诊科,当天上午,血管外科专家对他进行会诊,诊断为“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并血栓形成”,专家建议进行介入手术治疗,但老杨和他的亲属们似乎对这一治疗方案有点儿不信任,烟台山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徐敦元说:“当时,我们告诉患者及其家属,如果患者不及时进行治疗,缺血时间较长的话,会有截肢的风险,可能危及生命。但他们要求出院,再到其他医院看看,不在我们这儿接受治疗。”
下午4点左右,老杨的亲属带着他到了市区某医院进行就诊,但这一次他却遇到了麻烦,徐敦元主任表示,“当时,那家医院的医生就告诉他,他们没有吸栓的设备,不能通过吸栓的方式为他治疗。而且,老杨的总体身体状况欠佳,治疗效果不一定很理想。”当时,老杨和家属们又想到了烟台山医院,想再来烟台山医院就诊,他们的心里却犯起了嘀咕,“此前,他们没有听从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决意要求出院。这一次又要回来找医生,烟台山医院的医生能‘原谅’他们吗,能为老杨治疗吗?”
下午6点左右,满心忐忑的老杨又回到了烟台山医院。让他们没想到的是,烟台山医院血管外科的医护人员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他,徐敦元主任说:“作为医生,我们不能因为病人的一次不信任而放弃对他们的治疗,既然后来他信任了我们,我们就要竭尽全力为他治疗。”他们这种“不计前嫌”的态度让老杨还有他的亲属们非常感动,当即决定接受治疗。
对于老杨而言,溶栓就是和肢体坏死时间“赛跑”的一个过程,如果溶栓及时有效,就能化险为夷。反之,他失去的不仅是双腿,还可能危及生命。徐敦元主任说,“当晚,我们就在介入室为患者进行了插管溶栓治疗,赢得了溶栓的黄金时间。”第二天,老杨的身体状况就出现了明显好转,“患者的双腿不再那么冰凉,开始暖和一点儿了。而且,我们还摸到了动脉搏动,这证明溶栓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吴艳芳护士长说:“他在这里住院,子女不在身边,只有护工陪着他,我们就安排科里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好的护士王璇照顾他,他非常满意。而且,我们发现这两天他的精神状态也不错,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减轻了病痛,又得到了医护人员的理解和关照,老杨格外高兴,就想到了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因此,就有了这样一封特殊的“感谢信”。徐敦元主任说:“有些疾病治疗起来会比较困难,甚至是治不好,但这不代表着医生就会轻易放弃对患者的治疗。信任,在医患关系中最为重要,如果双方之间有了信任,患者就会配合医生的治疗,医生肯定会尽心尽力地帮助患者,解除病痛。”
吴艳芳护士长接到这封“感谢信”后,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了几句话,“看到这个,感觉自己的工作真的很神圣,付出再多也值得!也祝您早日康复!”很短的时间内就收到了70多个赞,不少好友在文末留言说,“有付出就有回报!”“你们用真心换真情。”“哪怕只有一位病人给予我们肯定,我们就会忘记医暴、医闹、杀医案,而且全力以赴地继续工作。”
今天上午,见到记者前来采访,老杨不断地微笑,点头致谢,他拿起笔,又写下了一段话,“谢谢诸位来关心我,你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