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张照片背后的“背奶妈妈”和你未曾了解的麻醉医生
2016-09-05
“既是医生,也是母亲,故事感人!画面虽然不大,但反映出一个麻醉医师的忘我工作及伟大的母爱,图片真实、朴素,具有丰富内涵。”这是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为近日在广州举办的“2016全国麻醉医师摄影大赛”一等奖获奖作品《背奶妈妈》所撰写的颁奖词,它的作者是烟台山医院麻醉科护士林雪梅,画面中那个独自坐在墙角,头戴花帽,面露微笑,为自家宝宝储备奶水的是烟台山医院麻醉科医生李妍。一张手机拍摄的照片为何能从200多幅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冠?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动作为何屡获褒奖,引发共鸣?让我们一起听一下《背奶妈妈》背后的故事。
“根本停不下来的”麻醉医生
“我今天格外忙,导管室里有2台手术需要麻醉,手术室里还安排了7台。平常,我们每位麻醉医生每天都为5到7台手术进行麻醉。”上午9点半,记者在烟台山医院第二导管室里见到了麻醉医生李妍,她说,她最多能给我们10分钟的采访时间,因为第二台手术很快就要开始,术前的麻醉工作片刻耽误不得、马虎不得。这种每天都在连轴转的现象在麻醉科主任邵伟那里也得到了印证,邵主任一边向我们展示着着密密麻麻的工作安排单一边向我们说,“我们今天安排了74台需要麻醉的手术,介入医学科那边还有2台,急诊那边估计也得十多台,我们还安排了一位麻醉医生在产房‘蹲点’。在我们医院,很多手术都是连台的,一台做完接着下一台,因此,我们的麻醉医生‘根本停不下来’。”邵主任告诉记者,全院90%以上的手术都需要麻醉,去年一年,麻醉科33名医护人员配合完成了2.28万台手术。
“很多人以为,麻醉医生的工作就是给患者在手术之前打上一针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在术中,我们还要一直陪在患者的身边,时刻关注着他们生命体征的变化。”李妍笑着对记者说,在手术室里,麻醉医生的工作时间要比外科大夫长的多,我们要在外科大夫上台手术之前将患者麻醉好,手术结束了,还要负责患者的苏醒工作。“在我们麻醉科,早上7点多就到岗了,下午忙到六七点钟才下班是常事儿,有时会加班到八九点钟。”
麻醉科里的“特色”
麻醉医生每天都这么忙,这么累,是不是中午可以抽出时间来休息一下,打个盹儿?李妍告诉记者,这些对他们而言,都是幻想,“中午我们经常会遇到连台进行的手术,留给我们吃午饭的时间可能只有10分钟,有时有重大手术的时候,午饭时间可能会拖到下午1点多。”作为一名麻醉医生,不能静静地坐下来吃一顿午饭,李妍早已习惯。但作为一名哺乳期的妈妈,不能按时给自己宝宝喂奶,她觉得有点儿愧疚,《背奶妈妈》拍摄于今年3月8号,当时,她的宝宝只有6个月,“就像图片里展示的那样,我们只能在工作间隙把奶水吸出来,放在冰箱里储存好,晚上再带回去给宝宝喝,这种背奶的方式在我们麻醉科可以说是一直在‘传承’,已经成为一种‘特色’,之前很多位哺乳期的妈妈们都是这么做的。”
这种“特色”,在《背奶妈妈》的作者林雪梅看来似乎有点儿特别,“此前,在其他科室从事护理工作,在很多临床科室,中午病房里只需要留一位大夫值班就行了,其他医生有午休时间。等我到麻醉科以后,发现完全不是这样,麻醉医生都没有时间回家,所以只能选择这种‘背奶’的方式,这是麻醉科的特点所在,这也是我抓拍这张照片的初衷。”林雪梅告诉记者,她拍这张照片的时候,不仅是李妍,还有两位麻醉医生刘明明、朱春锦同样处于哺乳期,同样是是美丽的“背奶妈妈”。
一张照片引发业内共鸣
《背奶妈妈》获奖之后,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共鸣,邵伟主任说,“当时,为我们颁奖的中华医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主委熊利泽教授,他是全国麻醉界的‘第一人’,同时还有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会长黄宇光教授。在接下来的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24次全国麻醉学术年会上,这张照片被作为开幕式的开场照片进行了现场展示,引来全场5000多位参会人员的一致点赞。”
中华医学会第24次全国麻醉学术年会会后,黄宇光教授告诉邵主任,在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里也有几位这样的“背奶妈妈”,这样的照片展示了麻醉医生母爱、伟大的一面,他想把这张照片挂在协和医院麻醉科的照片墙上,让更多的人了解麻醉医生,看到他们背后的故事。邵主任告诉记者,这几天他也有了类似的想法,“我们打算在23楼的生活区,也设这么一个照片墙,将我们麻醉科医护人员平日里工作、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记录下来,展示出来,留下一份精彩,留住一份感动。”
[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