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山医院“吞咽管理”显成效
2016-07-21
烟台山医院“吞咽管理门诊”自2016年2月28日开诊到现在共接诊吞咽障碍患者200 余人次,病房600余人次,让患者重新拥有了吃饭能力,提高了生活质量。
预防帕金森患者晚期吞咽障碍不再是梦
开诊4个月的时间,门诊帕金森吞咽障碍患者比较多见,其中有一部分帕金森患者因流涎、饮食呛咳多年而营养不良、形象改变、吸入性肺炎,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经过吞咽管理团队的干预治疗后,患者不再流涎、吃饭不再呛咳,又重新获得了吃饭的权利,找回了生活的希望。
以往许多晚期帕金森患者,因长期吞咽问题,只能靠鼻饲维持营养,由于鼻饲营养的局限性,患者常营养不足,骨瘦如柴,活动无耐力,常年卧床。于是压疮、吸入性肺炎时时相伴。
吞咽干预治疗有效治疗吸入性肺炎
一位因胆囊炎住院的患者在胆囊问题控制后,因吸入性肺炎再次出现发热,连续近1周的时间无法进食,营养不足,完全靠静脉营养维持身体需求。因此,无法按预期出院。
追溯患者的病史,患者2年前曾经患过脑梗死,当时在其他医院住院,一直存在进食量不足、进食呛咳现象,未进行过吞咽干预。了解情况后,魏红英护士长马上给老人做了吞咽功能的评定,经评定患者存在吞咽障碍,主要为口腔准备期和咽期吞咽问题,魏护士长制定了针对性的训练计划,经过5天的吞咽干预后,患者进食量基本能满足机体的需要,补液量也随之减少,很快患者的吸入性肺炎得到控制,机体营养状态得到改善后出院。
拔胃管前的吞咽功能评定非常必要
日前,一位近80岁的老大爷因为冠心病并肺部感染在烟台山医院住院,入院时患者精神萎靡,无法进食,给予鼻饲。随着病情的好转,患者能够经口进食少量糊状饮食,准备拔除胃管前吞咽管理人员给予其吞咽功能的评估,评估结果为患者存在口腔准备期吞咽障碍,食团形成的过程存在困难,如果拔除胃管后食物的形状选择和进食的方法不当,会有导致误吸的风险。就此,魏红英护士长对其进行了针对性的饮食指导,拔除胃管后,家属能够正确喂食并选择恰当的食物,因此避免了患者拔管后误吸的风险,加速了患者的康复。
临床上有许多长时间插胃管的患者,在病情稳定或好转后,是否及时拔除胃管?拔除胃管前是否有这样的顾虑——一旦拔除胃管后,患者无法正常进食或再次误吸怎么办?这些顾虑都是有必要的。因为,许多患者在留置胃管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口颜面部肌肉的废用性萎缩、口咽部敏感性的降低、咽反射的抑制等现象,再加上基础疾病的原因,患者可能存在吞咽障碍。当拔除胃管后,由于吞咽障碍的问题会导致误吸,或进食不足甚至无法进食等现象。因此在拔除胃管前,需要给予正确规范的吞咽功能评定,根据评定情况决定拔除胃管前是否需要给予针对性的训练,这样就减少了重复插胃管的现象,避免了患者再次插管的痛苦。
新闻链接:吞咽障碍
吞咽困难(dysphagia)是一种临床症状,表现为食物从口腔输送到胃的过程发生障碍。在临床中,不只是脑卒中患者存在吞咽问题,脑外伤、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神经退行性变、气管切开、长期插胃管的患者也存在吞咽问题。吞咽障碍问题导致的误吸发生率高达40%-50%。
[神经内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