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山医院在胶东地区率先应用微弹簧圈定位手术治疗肺微小结节
2016-05-09
近日,烟台山医院胸外科采取术前放置微弹簧圈定位技术成功为15位肺部磨玻璃结节病人实施了胸腔镜切除手术,标志着烟台山医院在早期肺癌的诊治方面又迈出了新的一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胸外科费秀渠主任介绍,以往对于一些直径小、质地柔软、距离脏层胸膜较远的肺部磨玻璃结节,在没有术前定位的情况下,只能根据术前CT判断大致的解剖位置,伸入手指及应用胸腔镜器械进行探查,术中准确定位率低,误诊率高,少数病灶即使开胸手术中也无法找到。术前弹簧圈定位技术,就是术前在CT引导下将弹簧圈放置于磨玻璃结节处,这种弹簧圈不易脱位,便于术中准确定位。
具体操作方法:患者均在 CT 引导下经胸壁完成微弹簧圈的标记。微弹簧圈应用 COOK 公司生产的栓塞弹簧圈( 导丝直径为 0.018 mm, 长度为 9~12 cm) 。术前根据病变位置、 深度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患者取仰卧位、 侧卧位或俯卧位, 进行 CT 扫描明确病变位置及与胸壁的关系, 以决定穿刺针进针部位。同时测量胸壁距病变的距离、 脏层胸膜表面距病变的距离及胸壁的厚度。在 CT 引导、 局麻下用 21 G 穿刺针经皮肤穿刺, 针尖避开病灶并定位于病灶深部周边距病灶 <5 mm 的正常肺组织。根据病灶深度不同采用不同的标记方法:(1) 对于肺部表浅病变( 距脏层胸膜 <5 mm) , 为保证微弹簧圈的稳定性, 经穿刺针完全释放微弹簧圈于病灶深部附近正常肺组织。(2) 对于位置较深的病变( 距离脏层胸膜≥5 mm) , 由于病变术中常规触诊不明显或根本无法触及, 采用“两步释放法” , 即首先在病灶深部附近,距离病灶<5 mm 处, 经穿刺针推出部分微弹簧圈( 30~40 mm) 标记病灶, 然后逐渐退出穿刺针, 通过测量胸壁厚度, 在壁层胸膜表面再推出剩余的微弹簧圈标记肺组织,标记完成后复查 CT 了解定位效果及是否并发血气胸等并发症; 如患者无明显症状术前不再复查胸片。
术前弹簧圈定位技术是国际先进的肺内微小病变的定位方法,具有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重复性。安全性是指操作时能够保证患者的安全,并发症少,并且操作时不通过肿瘤,避免医源性的肿瘤种植播散。有效性是指穿刺标记准确率高,稳定性好, 能够及时完成标定病变肿物位置和切除范围。可重复性是指该技术应当具有易于操作及可重复的特点,能够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该技术克服了小结节病变术前定位困难,术中寻找病变困难,术后病理标本寻找困难的难题通过胸腔镜(VATS)手术,最大限度保留患者的肺功能,将患者的肺部损伤降到最低,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缩短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此技术操作简单,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小。在胶东地区尚属率先开展的新技术。
[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