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非情 烟台山医疗队援坦纪实(二)
2015-10-16
来多多马省立医院已经一个多月的时间了,逐渐适应了周围的人和事儿,我们的工作也已步入正轨。但这里的卫生条件却不容乐观,当地病人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才去治疗,病情往往比较严重。他们基本没有会说英语的,与我们的交流全靠护士或实习医师帮着翻译,“翻译官”糅合了斯语的英文发音,听起来有点吃力。在这里,艾滋和结核病的发病率较高,HIV携带率超过了四成多,对手术科室的威胁着实不小。
一台动不得的无影灯 没有氧气没有心电监护的手术
医院的妇产科共分两组,每组5个大夫(包含实习医师),门诊一共两个诊室,两张检查床。出门诊的有2个专科医师,2个轮转的全科医师,1个实习医师,加上我一共6个大夫。检查床有点儿原始,没有一次性臀垫,每位病人进来时要么直接躺在床上,要么干脆脱下自己的外套垫着。在这里,有很多检查不能做,包括一些在国内看似简单的妇科检查。对于疑似宫颈癌的病人,这里开展的是直接活检,不像国内,还有那么多的无痛筛查,每次想到这里,都会替病人感到心疼。
前几天,做了来院后的第一台手术,虽然在心理上提前给自己打了“预防针”,但还是被这里的环境惊了一下。妇产科是医院最大的科室,还有单独的手术室。不过,所谓的手术室只有35平米,中间还用屏风隔成了两间,两间共用一个无影灯。此前,先前医疗队的孟主任语重心长地跟我说过,“千万别动这个无影灯!固定它的天花板已经开裂倾斜,要是一转,灯掉下来砸着人那还了得!”在这里,刷手用的是洗衣粉,连刷子都没有。麻醉没有氧气,没有心电监护。此前,国内手术室里那规律的心率声听不到了,代替它的是电动吸引器的轰鸣声。
原本当天安排了两台手术,一台卵巢囊肿一台子宫肌瘤。可是到十点多都没倒出台子。却已经做了3台急诊剖宫产,加上昨晚的9台,数量有点惊人。要是医院产科的姐妹前来援坦,就算是“女汉子”也未必吃得消,更别说“女神”了。这里的消毒也很简单,碘伏在皮肤上擦拭一两次,再拿一张大洞巾覆盖就完成了整个消毒铺单的过程。我和当地医生闲谈时得知,在这里,并不是每个病人都要进行HIV术前筛查的,事后想想,感觉后背阵阵发凉。整个手术过程中,没有器械护士,只有两个巡回护士,竟然都不带口罩。术中我亲眼看见好几只苍蝇飞来飞去,但当地医生却不以为然。就在我们做手术时候,一位病人披着床单自己走进来了,当地医生头也不抬地继续忙活着,因为这样的情形在坦桑尼亚实在是太常见了。
只有一位中国医生的眼科 艾滋病就在身边
眼科,没有自己的医生,只有四名护士,相关工作全靠中国医生援助。因此,杨雪莉医生的工作自然少不了。她一周四天门诊,一天手术。如遇急诊,随时抽调。眼科门诊只有一台裂隙灯和直接眼底镜还能正常使用。因手套短缺,在这里每天只能用一副手套,除非检查过艾滋病人,否则不允许更换。上班第一天,她就检查了一位患有眼睑恶性黑色素瘤的病人,眼睑大面积溃烂,检查完、写完病历后护士才告知患者是艾滋病人,现在想想还是有点后怕。多多马地处高原,紫外线很强烈,白内障患者特别多,外伤也不少,尤其是妇女和孩子。与庞大的手术需求量相比,手术室的情况就差远了,手术室位于眼科病房尽头,只有一台简易显微镜,显微器械锈迹斑斑,很多已无法使用。幸亏我们自己带了部分手术器械,才得以缓解燃眉之急,并在关键时候派上了用场,为一位眼球破裂的孩子成功实施了手术。
这一个月的时间,除了忙之外还多了几分对当地医疗条件的惋惜和对当地居民的疼爱。期间,我们收了院领导告诉我们新院区首座住院楼封顶的好消息,远在万里之外的我们打心眼里高兴、自豪!每次不经意间看到我们穿的白大褂上绣着的中国国旗时,心里总会有种特别滋味,暖暖的,沉甸甸的… …
[援坦医疗队 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