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求高质量服务的血透室护理团队
2015-05-12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从烟台山医院血透室了解到,血透室将治疗效果放在第一位,护理团队以创建国内一流的现代化血液透析中心为目标,规范化诊治,开展无陪护服务,实行品管圈管理,注重护理人才培养,科研与教学并重,帮助患者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血透室患者具有一定特殊性,很多都需要长期透析。长时间的相处和细致的服务,让患者和医务人员就像家人朋友一样。”烟台山医院血透室护士长张惠芳表示。
每天清晨6:30上班
精心照顾成为常态
在烟台山医院血透室,80%的患者是尿毒症患者,他们由于体内的毒素排不出来,忍受着常人难以体会的痛苦,所以他们在透析日这天,因为病痛的折磨,会早早地来到烟台山医院血透室,渴望着赶紧通过透析排出体内的毒素。所以为了满足病人需求,烟台山医院血透室的护理都6:30上班,开始做开机检查、上管路、预冲、准备穿刺包、消毒用品等病人上机前的各项准备工作,7:15患者就正式开始透析。
在透析过程中,血透室每位护理人员将自己分管的病人当作家人,开展无陪护服务,亲切的微笑,关心的语言,每时每刻贴心的照顾,已经成为血透室护理人员工作的常态。当患者出现呕吐、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总是第一时间冲到床旁,将患者头偏向一侧,为患者擦拭脸上、身上的呕吐物;有患者需要大小便者主动帮助解决;工作空闲时候注重病人的心理护理,及时与病人沟通,讲解透析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了解病人的心理变化,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
血液透析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肾衰竭伴随全身各器官功能障碍,患者需要面对精神上、身体上、经济上多重的压力;透析治疗过程中每一个小小的差池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这一切的一切都迫使血透室护理人员在各个环节、特别在回血前的每一刻都高度警惕的巡视每一个环节,确保病人透析效果和透析安全。
在工作中严格履行职责,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项操作,认真对待每一个重点环节,透析过程中认真细致的观察病情变化、记录设备的运行情况,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各种透析应急情况,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有一次,透析过程中,护理人员发现透析患者老刘面色苍白,神志淡漠,便立刻跑到患者床旁,一边呼叫医生,同时进行低血压休克的应急处理,经过积极的抢救,五分钟后患者清醒了。如果不是护理人员观察到位,抢救及时,可能就会发生危险。
积极开展品管圈活动
多举措提升护理质量
血透室护理团队学习力强、执行力强,她们运用先进的“品管圈”管理方法,持续改进护理质量,提升血液透析水平。通过深入调研,降低动静脉内瘘闭塞发生率成为科室急需解决的问题,护理团队利用休息时间,共同讨论分析动静脉内瘘闭塞发生原因,找出引起动静脉内瘘闭塞的主要原因,针对引起动静脉内瘘闭塞的主要原因,通过查询资料,主动学习,共同讨论分析制定出整改方案,建立了标准化的工作流程。
经过半年的措施落实,动静脉内瘘的闭塞率由20%降为0.4%,目标达成率高达234.8%,收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自2014年7月至今只发生1例内瘘闭塞。同时,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增加了科室团队的凝聚力,科室成员更加团结,圈员间感情融洽,工作现场轻松愉快,更加乐于合作,更甘于作出贡献,使每天的工作变得更有意义,工作压力减轻,快乐工作。第一期品管圈结题以后,血透室又选出第二期主题降低透析患者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继续运用品管圈持续提升血透室护理水平。
进一步提高护理救治能力
连续性床旁血滤机投入使用
为进一步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水平,5月4日,血透室引进了德国multiFiltrate床旁血滤机,与现有透析机、血滤机相比,连续性床旁血滤机可移动到床旁,开展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血液灌流、血浆置换、免疫吸附等血液净化领域项目,为多脏器衰竭、慢性容量性心衰、肝性脑病、挤压综合征、急性重症胰腺炎等引起的急性肾损伤的危重病人的救治提供了保障。烟台山医院血透室邀请专家对血透室医护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科室成立了考核小组,对每个人进行操作考核,人人过关。在学习过程中,每位护理人员都将培训资料拷贝回家,晚上在家里认真自学,只为早日将床旁血滤机投入使用,为病人解除了病痛。专家对医护人员的学习热情深受感动。
先进的技术设备立即投入临床,为患者的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一位80多岁的高龄的尿毒症患者徐老,因年岁已高,并发症多,心功能衰竭伴有双下肢浮肿,呼吸困难。张惠芳护士长严格按照床旁血滤机操作规范,完成了该病人的上机工作,整个血滤过程病人生命体征稳定,血滤至2小时后,病人急促的呼吸转平稳,能够平卧;3小时后,病人安稳入睡;6小时后,病人安全下机,脱水3000ml,双下肢浮肿消失,呼吸平稳。徐老和家人为烟台山医院血透室的护理水平点赞!
[血透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