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入医学科高难复杂动脉瘤治疗取得新突破
2015-02-06
日前,介入医学科成功救治一名由外院转入我院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该例手术的成功再次展现了我院介入医学科神经介入手术在全市乃至全省所属领域的遥遥领先,同时也展现了我院学科之间团结协作、相互扶持、协调救治的精神风貌
高难:患者确诊危重左侧前交通动脉瘤
1月16日,患者初振芬,71岁,因颅内动脉瘤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转入我院神经外科,据患者家属陈述,患者之前做了DSA造影检查,可是因为检查结果太过复杂,该医院建议要么放弃治疗要么到北京或上海的大医院。家属考虑到病人的危险程度,加上路途遥远、费用等问题,听说烟台山医院的神经介入很好,家属带着病人慕名来到我院。
神经外科施宏志主任将患者收治病房后,没有急于立刻为病人实施第二次介入手术,避开患者因出血导致的急性水肿期,仔细观察、分析、评估患者的病情及CT、DSA造影检查结果,给予保守治疗3-4天,待病情稳定,与孙主任商定,于1月20日为病人实施DSA造影检查、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造影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左侧前交通动脉瘤,3mm x 6mm大小,因重度血管迂曲,常规微导管导丝肯定到不了位,手术难度系数及风险均达到顶级!近年来我们做过无数高难复杂动脉瘤,包括需要支架辅助的宽颈、梭形动脉瘤,可是像血管迂曲到如此高难度的还是第一次碰到。
俗话说,生死一线间,这句话在医学上的含义尤其深刻——医生手里紧握的,不仅仅是手术刀,而是病人的性命!手术,做,还是不做?该怎样做才能让导管导丝顺利到达靶血管?此时此刻,才彰显了一名具有专业素质的主任医师在面对高难、危急病症患者评估处理的冷静、果敢与清晰!
突破:介入长鞘与金属鞘的创新结合
孙殿敬主任经过对动脉瘤血管认真地测量、评估分析后,提出最佳治疗方案:选用长鞘与金属鞘,以长鞘长度的优势及支撑作用带动较软的金属鞘有可能越过弯曲血管,最终导入靶血管。当然,这只是根据病情及血管现状提出的可行性理论构想,之前我们从未尝试过,成功与否都是未知数,可是,如果没有尝试,我们永远在原地踏步,永远没有突破!患者永远看不到希望,我们永远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
手术开始了,室内室外的工作人员都捏着一把汗。孙殿敬主任不急、不慌、不躁,将金属鞘通过长鞘沿迂曲血管小心翼翼地导入,避免稍有不慎刺破血管,后果不堪设想。一个弯曲过了、第二个过了、第三个……第五个弯曲也是最后一个过了!终于到达靶血管,弹簧圈依次顺利进入瘤体,栓塞成功,手术干净、利落、没有折扣地圆满结束!
众所周知,颅内动脉瘤通常被人们称为埋藏在颅内的“定时炸弹”。成人动脉瘤尸检阳性率达2%—7.6%。普通人群每年因动脉瘤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生率约为10/10万。动脉瘤破裂后预后往往不佳,据统计,SAH后三个月病死率达36%,严重致残率18%。放弃治疗等于放弃患者的生命!
介入医学科孙殿敬主任介绍,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DSA、导管技术及材料的发展,神经介入技术日臻成熟,血管内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治疗方法。它的优势在于: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患者痛苦少、容易接受。在欧洲的部分医疗中心(特别是法国)已经把介入治疗列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自2005年至今,我院介入医学科治疗颅内动脉瘤微弹簧圈栓塞数百例,其中更包括复杂的动脉瘤如宽颈、梭形及夹层动脉瘤的治疗,单纯的栓塞根本不能达到治疗目的,必须借助血管支架辅助治疗,这也是神经介入医师最富挑战的技术之一。成功率100%,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省内都是首屈一指的。
新年伊始,值此我院建院155周年之际,介入医学科全体同仁以此奉上满意答卷,祝愿我们科室、我们医院永创辉煌!
[介入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