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山医院继顺利通过美国心血管患者管理协会(SCPC)认证(中国第四家通过认证)后,于2014年1月13日,作为国家首批申请认证医院,经过严格的现场实地考察,顺利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CCPC)的资质认证,成为山东省首家、全国首批通过国家自主认证的三级综合性医院。胸痛中心的顺利认证,必将极大提高我院心梗、肺栓塞、气胸、主动脉夹层等胸痛疾病整体救治水平,造福广大百姓。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团队由组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霍勇教授,专家委员向定成教授、李浪教授、曲新凯教授及夏斌教授组成。在刘文波副院长、范觉新主任等相关负责人的陪同下,听取了心血管内科左鲁宁副主任针对烟台山医院胸痛建设的汇报,包括胸痛中心基本条件与资质、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绿色通道的整合、对ACS患者的评估和救治、持续改进、培训与教育五个方面。认证专家组通过认真、严格、有序地核查数据库、文件及流程图实际实施情况、院内突发ACS救治流程的模拟演练,严格考核后宣布烟台山医院胸痛中心顺利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CCPC)资质认证。
“胸痛中心”是通过多学科及院内外急救体系在信息共享基础上的合作和流程优化,实现快速诊断、及时治疗、降低死亡率、避免浪费、改善临床预后,同时胸痛中心还肩负对基层医生培训和社区人群教育的重任。
我国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救治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及指南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患者发病后就诊时间延误和就诊以后医疗系统内的延误过长,使许多患者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从而导致ACS的死亡率较高和长期预后较差。只有规范的胸痛中心才能充分发挥效益,因此建立胸痛中心是规范急性心肌梗死救治行为的有效手段。为更好地指导全国胸痛中心的规范化建设,提高我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诊治水平,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体系于2013年9月14日在第三届中国胸痛中心高峰论坛上正式启动,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德国之后第三个建立并实施胸痛中心自主认证标准的国家。
2011年10月29日,烟台山医院在山东省率先成立胸痛中心,两年来,在以往“急性心梗绿色通道”流程的基础上,医院整合了急诊科、介入医学科、放射科、检验科及信息科、医务科等临床各部门、行政部门以及辅助诊断科室的力量,根据美国心血管患者管理协会的要求完成了100多份规范的疾病诊治指南,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急性胸痛诊断救治流程,以此规范胸痛诊治过程中相关诊疗流程和医务人员的行为。并与烟台市120急救系统签订了合作协议,配备了院外急救远程心电传输系统,真正实现了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室的无缝隙连接,有效缩短了患者就诊时间。
同时,对于胸痛患者,烟台山医院还建立了“一键启动”机制,对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可直接进入医院介入室开通梗死血管,省去了急诊科、病房、会诊等中间环节,为抢救患者心肌赢得了宝贵时间,提高了心梗患者的治愈率,改善了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质量。对于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疑似心梗患者)可在医院急诊科留观治疗,不必住院,为患者节省了医疗费用。
烟台山医院自成立胸痛中心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DtoB时间(患者进医院门到血管开通时间)从两年前的105分钟下降到目前的58.5分钟(目前国际标准是少于90分钟)。此次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志着烟台山医院胸痛中心建设已居于国内领先地位,作为山东省乃至国内胸痛中心建设的先行者,必将借助胸痛中心这一平台,不断推动临床实践和医疗管理向规范化、系统化、流程化、标准化迈进,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差距,挽救更多的急性胸痛患者的生命。